徐乾学升官,高士奇被贬,陈潢含冤病死,三兄弟结局有多少意难平
徐乾学升官,高士奇被贬,陈潢含冤病死,三兄弟结局有多少意难平
看着倒床而睡、病弱如柴的陈天一,徐乾学和高士奇都心里不是滋味,一种不祥的预兆笼上心头。
高士奇无奈地说:“天一死志已决了。”
徐乾学则说:“世上有你我这种人,哪有他活的地方啊?死了挺好!死了好!”
高士奇指着他大骂:“你他娘说的是人话吗?”
徐乾学淡淡地说:“不是人话,是真话!”
原是一起来参加科举的“三兄弟”,不是亲生,胜似手足,多年后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命运和归宿。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三兄弟性情不同,机遇不同,选择不同,结局也不同。翻看历史,有相同也有不同,多少观众含泪而看,悲愤交加,太多意难平!
01、修史不修心的探花郎徐乾学
徐乾学生于江苏昆山,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自幼聪明过人,又饱读诗书,曾入太学深造。康熙9年,39岁的徐乾学一举高中探花郎,光耀门楣,不久就入翰林院做了编修。
从编书的角度来说,徐乾学的确是一个行家;但是,这种史官,有名无实,并不能满足他内心的贪欲。
自家兄弟三人不是状元就是探花,可是儿子和侄子却双双落第。清水衙门的俸禄也是少得可怜,还不够给官员们送礼的。于是,他也学会了结党营私,行贿受贿,并抱上了索额图的大腿。
徐乾学一边偷偷捞银子,一边步步升大官,从刑部尚书到会试主考,也算是平步青云了。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湖广巡抚张汧贪污案等一系列事情让徐乾学的受贿行为曝光,皇帝也很生气,但爱惜其才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他罢官修书。徐乾学也不负厚望,效仿古人,编纂了《资治通鉴后编》一书共184卷。
一生读书、修书、藏书,但是没有逃离名利的诱惑。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自己一生不够静心、清廉,还纵容家人一起贪赃枉法,真是枉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
在电视剧中,编导特意总让他丑态百出,在明珠和索额图之间的举棋不定,在高、陈两个弟弟面前的惺惺作态,中举时的喜极而疯,小人得志时的装腔作势,朝不保夕时的奴才嘴脸……
难怪高士奇骂他:“怎么让你这个庸才做了大官?”他却恬不知耻地说“因为我宅心仁厚,所以才得到皇帝赏识。”
他和陈潢相比,除了官位大一些,余下都小的可怜。这样的人只配修书,真不配做官啊!
只可惜,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02、才高八斗又懂适可而止的高士奇
高士奇比徐乾学小14岁,却比他聪明140倍还要多。他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穷山村里,早年家贫,长大后随父亲去京师游学,没想到父亲突然病故,他只好靠卖文写字维持温饱。
32岁的他初入紫禁城,在太学院因才华出众而被康熙赏识,亲自赐他会试资格,高士奇果然才气过人,二试都是第一,从此领着翰林院的俸禄,陪在万岁爷的身边,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高士奇非常聪明,再加上他才高八斗,思维敏捷,所以奉旨入南书房,不仅被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皇帝还在大内赏了他一个大宅子,这样他就可以随时召之即来了。
作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除了帮皇帝出谋划策,还要随驾南巡。平时他不是修书,就是讲学,也是废寝忘食,非常地辛苦和认真,深受皇上信任和喜欢。
伴君如伴虎,高士奇深居宫中多年,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45岁就辞官归田,定居平湖。皇帝一战葛尔丹之后,想起了赋闲在家的高士奇,特意赐上好人参让他将补身体,并赐御扇一把,亲笔题诗四句,以表思念之情,让高士奇受宠若惊。
而后他也曾归京复职,继续编书、陪皇帝亲征葛尔丹。但时间不久又再次赋闲在家,皇帝南巡时他又在杭州接驾,君臣闲聊叙旧,往事都付笑谈中。
高士奇很懂得为官之道,他和皇帝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需要时就陪王伴驾,在所不辞;不需要时就编书治学,远离朝野,不结党营私。61岁在老家病逝,康熙爷悲痛万分,赐谥号“文恪”。
康熙对高士奇的才华和人品都是十分敬佩的,曾赐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 ”可见皇帝对他的赏识和厚爱。
高士奇一生官场顺畅,生活却很坎坷。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三大悲事无一逃过。但是他却像竹子一样,清高、坚韧、谦卑、善良,所以才留下“忠孝节义”的美名。
而相比之下,电视剧里的高士奇就有些黑化了。他恃才放旷,科考时提前交卷,被明珠以“污卷”为由取消了中举资格;而后又毛遂自荐,到处拉关系走后门,想借个大树好乘凉。
先是帮索额图润色奏折而被皇帝赏识,而后又一气呵成连写七篇奏折,让他一日七升成御前行走,真可谓是一步登天。
从无名小卒变为“高相”,地位的升高、皇帝的重用,让高士奇越来越骄傲膨胀,得意忘形。
他不想结党营私,却又愿被孤立,所以不得不去巴结明相;他想讨主子开心,就在小太监那里买书单,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明珠倒台,他的丑事也曝光,皇帝也不再信任和重用他,让他休致回籍。
罢官之后的他很迷茫,想修书不知所长,想入观去修来世,但这辈子都没活明白,哪有脸来谈来生?一代才子落魄到无用武之地,这是何等的悲哀!可这又能怪谁呢?
一个难得糊涂,一个自作聪明,两个高士奇,两种不同的命运。如果你是他,又会做何选择呢?
03、河伯转世的治水奇才陈天一
陈潢陈天一,生于浙江嘉兴,和高士奇也算是老乡,但他比高士奇大8岁,比徐乾学小6岁,应该算三兄弟中的老二。
天一从小聪颖博学,但不喜八股,纵有满腹才学却屡试不中。自幼生于水边,让他不仅擅长水性,还对农田水利书籍十分感兴趣,曾到宁夏、河套等处实地考察,精心钻研治河之道。
康熙16年,黄河再次决口泛滥,河道总督靳辅路过邯郸时,无意中看到吕祖庵内有一首题壁诗:“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不由得对写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才气外露的青年就是陈潢陈天一。
靳辅在和陈潢的交往中,发现他不仅学识渊博,竟然还是个治水天才,于是真诚地邀请他做了自己的助手,二人也结下深厚的情义。
那一年,陈潢34岁,靳辅38岁。
电视剧里二人是忘年交,但历史上靳辅只比天一大4岁,二人是朋友也是兄弟,他们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同心协力治理黄河,七年间确保安澜无恙,令皇帝惊喜不已。
康熙南巡时,猜出靳辅治河有功背后必有能人相助。靳辅也趁机向皇帝引荐陈潢,把功劳多推在他的身上,并希望皇帝能委以大任。
康熙大喜,后来又赐陈潢以佥事道衔,参赞河务。虽不是什么大官,但至少是万岁爷钦点,这回陈天一可以名正言顺地辅佐靳辅治河了。
但就在他想继续好好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时,徐乾学的弟子郭琇却上了一封奏折,弹劾靳辅失职,陈潢也没幸免于难。
原来,陈潢因屯田一事,触犯了许多地主豪绅的利益,郭琇状告陈潢“攘夺民田,妄称屯垦”,将其押解归京,而靳辅也因管理疏忽而革职待办。
十年辛苦和功绩毁于一旦,还被他人栽赃陷害,陈潢又气又急,连向皇帝申辩的机会都没得到,入京不久就病死了。可惜,一代治水之良将51岁就这样含恨而终,让世人悲愤不已。
靳辅虽被革职,但仍为陈潢申辩平冤,终于让其沉冤得雪。陈潢的同乡又将其治河论述,编辑整理成《河防述要》,成为后世治河者最好最实用的教科书。
历史上的陈潢死得十分悲惨和冤枉,而电视剧里的陈天一更是让人敬佩和悲叹。
天一自称“河伯转世”,对黄河水性十分熟悉。虽为一介布衣,但他却心有大江大河,黎民苍生,为报靳辅知遇之恩,也为施展雄才大略,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到治河大业上。
为了治水,他敢和皇帝打赌,敢与黄龙抗衡,敢和权贵叫板,是一个有血性的铁骨男儿。但也正因为他的个性太刚,说话耿直,所以容易意气用事,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连皇帝后期都说他“居功自傲”。
其实,他并不是居功自傲,而是实话实说。皇帝不懂治河,却越来越刚愎自用,有时反而弄巧成拙。
当得知从靳辅和陈潢家里只搜出总共不到5两银子时,康熙也是十分惊讶,世上还有这样清贫无私的官员?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能自己打脸,所以只能忍痛割爱,没有放陈潢一条生路。
被囚禁在破屋中的陈潢,知道自己多年积劳成疾,大限将至,所以不为自己申辩半句,而是两日两夜不休不眠,拼命在四面墙上画出黄河的草图,为后人整理书籍以方便治河。
他生时想的是治河,死时想的也是治河,这样大格局的人才,竟然天亮后被一卷破草席裹尸了此余生,这是在打谁的脸?皇帝的?大清的?历史的?还是……
04、尾声
历史上三人同朝为官,不是兄弟,交集也不多,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留下了各自的功绩和名声。
作品中,他们一起科举,称兄道弟。大难当头,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出手相助;得意时有人笑脸相迎,失意时有人横眉冷对,世态炎凉尽显其中,也是人间真实啊!
历史也好,艺术也罢,讲的是古人,也是今者。
人不仅要有才华,更要重品性。莫因一时的贪欲而迷了本心,忘了情义,最终落了个鸡飞蛋打,双手空空,身后也是骂名。
看《天下长河》,品人间百味,令人心潮起伏。但是真的立于黄河岸边,看大河奔涌,滚滚向前,所有的名利得失,最终都如这河水般不可阻挡地逝去,最终留下的又会是什么呢?
或许正如靳辅在绝笔诗中所言:“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诵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文|碧琉璃
图|网络
发布|文刀木之南
以上为作者个人观点,如要观看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刀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