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炸裂,女神这么脱,值么?
尺度炸裂,女神这么脱,值么?
年度最猛限制级,终于来了。
颁奖季亮相期间,它便一路高歌猛进。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金球奖最佳音乐 / 喜剧片,奥斯卡 11 项提名。
凭借《爱乐之城》奥斯卡封后的石头姐艾玛 · 斯通,这次再获提名。
再加上让所有人都惊呼的尺度,影片的热度直接被拉满。
但,正式上映及后续上线之后,评价却开始出现天崩地裂的分歧。
不是夸五星神片,就是喷一星稀烂。
到底如何?一起来聊聊这部全网期待之作——
「可怜的东西」
Poor Things
2023.12.8. 美国
新版科学怪人
影片改编自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 · 格雷的同名小说。
而这部小说又是号称首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变体之作。
不管是《弗兰肯斯坦》还是小说《可怜的东西》,采用的都是多视角叙述。
但影片将其改成了人造人的单一视角,更加专注在其体验世界的感受之上。
人造人名叫贝拉 · 贝克斯特。
当年,贝拉母亲怀着她跳桥自杀,被科学狂人古德温救下。
虽然可以救活她,但作为一名科学家,古德温没有选择这么做。
他决定尊重贝拉母亲的赴死意愿。
却又自私地想拿她肚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实验对象。
实验很简单——把婴儿的脑子移植到她妈的脑子里。
贝拉由此诞生。
贝拉有着成年人的身体,心智却如同新生儿一样。
所以,她走起路来依然摇摇晃晃不协调,说话也结结巴巴。
最重要的是,她没有成年人经过社会规训后的道德感与羞耻感。
跟人打招呼,她上来就是一拳;
看见小动物,第一反应是把它压个稀巴烂;
察觉到性快感之后,她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苹果往下面塞 ......
贝拉的成长速度非常之快,好奇心也非常强。
虽然古德温能关得住贝拉一时,但始终关不了一世。
而机缘巧合之下,贝拉认识了风流成性的律师,邓肯。
邓肯满脑子想着占贝拉的便宜,于是邀请她一同外出冒险。
贝拉受其诱惑,不顾古德温的反对,最终与邓肯成行。
起初,和邓肯预料的一样。
两人赖在床上,颠鸾倒凤,不知日夜。
但让邓肯没想到的是,性快感,只是贝拉探索世界的一环。
很快,贝拉便对邓肯失去了兴趣。
而随着贝拉更多地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她也开始慢慢觉醒 ......
新人类的诞生
本片导演,欧格斯 · 兰斯,以风格怪异而出名。
《狗牙》,讲述一个父亲将儿女隔绝于社会,践行他所独创变态准则的故事。
《龙虾》,讲述一个不结婚就会被强行转变成动物的故事。
《圣鹿之死》,讲述了一个看似美好的家庭被邪魔入侵,分崩离析的故事。
他总是喜欢在一些极端条件的假设下,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进行质疑。
对于人性和社会,至少在他的片子里看来,他总是表现得十分消极与悲观。
《圣鹿之死》
《狗牙》结尾,大女儿逃出家里,不知未来如何。
本片便可以看做是《狗牙》的后传,同样是一种假设的实验:
一个没有经过社会规训的天真的女人,体验这个陌生的世界,最终确立自我。
整部影片建立在贝拉的视角之上,所以很多设计也都是出于这个考虑。
比如镜头调度,很多时候都是镜头停在原地变焦推拉,而不是切镜头。
除了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感觉,这种僵硬的机械感也和贝拉的四肢不协调相对应。
又比如片中各种魔幻的场景,当然也是为了适配贝拉初见这个世界的直观感受。
故事上,看起来好像很复杂。
其实说白了就是贝拉在身体和思想上达成觉醒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贝拉未经规训,所以她会碰见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所以说到底,还是导演一贯的主题与思路——
通过贝拉的经历,站在她的角度上来质疑人性,以及一些常见的社会规则。
贯穿于影片中的,是作为大尺度的床戏。
其实就是贝拉完成自己身体自主的一个过程。
在她看来,性就是一套 " 激烈跳跃 " 的动作而已。
除了让自己感觉到快乐,它并不具备情感和社会上的意义。
但其他人不这么看。
未婚夫告诉她,自慰是对上帝的亵渎。
情人邓肯告诉她,与别人有染,有伤风化,道德低下。
妓院老鸨告诉她,性可以拿来赚钱。
她对于身体的使用,一直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最开始是出于本能,接着被邓肯骗,被老鸨骗。
直到最后,才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性对象。
而身体的背后,是思想。
身体上的枷锁脱落,是因为贝拉在思想上摆脱了控制。
无论是古德温还是邓肯,几乎所有人都想要对贝拉实行某种控制。
但贝拉的设定,是没有社会强加给她的那些规则与约束。
她只有向往自由的天性,所以也必然会破坏掉这些束缚。
起初她并不明白为什么,但后来随着咱知识的增加,贝拉开始渐渐理解。
用的方法,则是咱们的那句老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前者,在游船上遇见老奶奶和黑人小哥后,贝拉开始接触到书籍。
顺便说一句,老奶奶也是截至那时,唯一一个不试图去控制贝拉的人。
后者,则是贝拉这一趟出去见到的世界。
有仿佛天堂地狱一体的贫富世界,有欲望遍地的打工人世界——妓院。
而改变的核心思想,可以用片中提到的两个名字来解释。
那是贝拉在和老奶奶谈话时提到的两位哲学家,爱默生和歌德。
这两人都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反对机械式的教育和僵化的社会结构。
尤其是歌德,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个体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他鼓励个体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直觉和体验来判断事物,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这几乎就是本片故事的背书,"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 外国版。
贝拉见过了人性的黑暗,世界的残酷。
但不同于那位堕入虚无的黑人小哥,贝拉认为人类和社会都还有改善的空间。
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让贝拉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并决定践行终生。
华而不实
影片的故事逻辑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贪多求全。
所有的探讨都流于表面,所有的情感都苍白无力。
对世界的展示,是如此。
一个高耸的宫殿,一个可怕的地狱,这就算是展示了贫富差距。
一个造型怪异的老鸨巧言令色,就算是批判了资本家的丑恶嘴脸。
几段已经说烂了的 " 乱交有伤风化 ",就算是讽刺了腐朽社会风气。
说倒是说了,可这究竟和那种三分钟看完一本书的视频有什么区别呢?
试图去用一部电影去概括整个社会,甚至是人类的心理,未免有点太自傲了。
导演的成名作《狗牙》,也是借家庭来探讨社会模型。
而那时的他,就是专心且细致地讲好了一个极端家庭的故事。
但如果你想看得更深,里面的各种细节也足够让你去挖掘,去解读。
这种简洁却不简单的自信,在《可怜的东西》里,已经荡然无存。
贝拉的觉醒,同样地,难以让人共情。
两个哲学家的名词,就算是她精通了人家的思想。
一句 " 我是我自己的生产工具 ",就算是完成了觉醒。
参加了社会主义聚会,就算是了解了不同的社会制度。
变化的过程被极端省略,情感的感染力自然也无从说起。
说到底,石头姐的牺牲的确很大,成长中的变化也演得活灵活现。
但似乎,这也只是本片唯一值得夸赞的噱头而已了。
(可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