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故事梗概(电影启示我们伟大教育应该深入人心)
放牛班的春天故事梗概(电影启示我们伟大教育应该深入人心)
解读《放牛班的春天》:伟大的教育应该深入人心,拯救灵魂。
几乎每个人的一辈子都会遇见许多位老师,好的老师可以带着我们走出困境。为我们指点迷津,而坏的老师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至此陷进曾经的困惑当中。
但值得众多教育者们深思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深入人心的教育?身为教育者,我们又应当如何实行伟大的教育呢?
电影故事梗概
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电影名为《放牛班的春天》,它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如何带领着一群差生活出他们人生的精彩,找寻人生的意义。
电影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比平常电影更加特殊的是,这部影片题材为音乐,然而传授的却是教育,即便是过去十几年,他依旧存在于观众心里,是一部不可磨灭的经典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他富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无奈之下只好来到这所为“差生”而存在的学校任教。
马修老师心地善良,他和其他老师不同的一点是,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教室里坐着的是一群“坏学生”。
马修以为,他们只是比别的孩子更加调皮,而对于这些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循循教导,慢慢引诱其走上正道。
因此,当别的老师动不动就把学生关禁闭时,马修却愿意多一份耐心慢慢教导。
而很有趣的是,当一段时间过后,这群孩子确实比之前要老实不少,似乎也变得乖巧听话,不再执着于低级的恶作剧。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好的教育者并不依靠强硬的处罚来让他们的学生信服于自己,他们靠的是个人魅力。
刻板守旧的教育方式真的可行吗?
影片除了正面表现马修老师的个人魅力,也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方式,例如“塘低”男子寄宿学校的拉齐校长,为人十分刻薄呆板。
他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永远只有一种方式—关禁闭,他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自己身为校长的公信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因而也失去了发现这些孩子的美的能力。
拉齐校长与马修老师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前者毫无长进,学生会变本加厉的调皮捣蛋。
而后者只用了短短几天就让众多孩子信服于他,拉齐校长更是一个爱抢功劳的人。例如片中有一次伯爵夫人来这里参观,听到孩子们美妙的合唱而赞不绝口。
明明是马修的功劳却被拉齐抢先,后者得意洋洋,而前者却并不在意。
这又是一处鲜明的对比,从而隐晦的点出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十分不负责任的教育者,他们在其位不过是为了谋取名利,即没有身为教育者传播教育的自觉,也丧失了身为人诚实的品质。
马修老师的教育理念很理性,他并不是认为学生是要一直被原谅和谅解的。例如有一次,皮埃尔在看到母亲与马修老师对话时产生了误会。
他以为马修要抢去自己的母亲,一怒之下便把墨水瓶丢在他的身上。
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仅给他自己带来了禁闭的处罚,更让马修决定从合唱团里开除他,皮埃尔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实则内心很是在意。
这从影片前几个镜头都可以看得出来,皮埃诺总是装作对合唱好不感兴趣的模样。
但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渴望却骗不了别人,而最重要的是,皮埃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着实难得的音乐天才。
马修虽然对皮埃诺实施了处罚,但他的本意是想让皮埃诺不再调皮捣蛋,而不是让皮埃诺心里难受,合唱团也训练了很久。
因而在伯爵夫人来访参观的这一天,马修又重新让皮埃诺站回合唱团,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表演,像这样松弛有度的教育方式不正是我们一直渴望寻找的吗?
好的教育者必须知道在什么时候奖励,在什么时候处罚,并且每一次的奖赏与处罚都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使被教育者真心信服。
结语
影片中关于孩子们的合唱片段是极为震撼的,他们有着如此清澈透亮的声音,歌声亦是美好嘹亮,很难想象他们会是校长口中的“坏学生”。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刻板守旧的教育方式真的可行吗?
在今天,我们依旧需要不断的改进教育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正如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教育者应当拥有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