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十岁男孩决定去死?
为什么一个十岁男孩决定去死?
关于存在与离开。
文|杨睿琦
第一次想讲述男孩自杀的故事,是在十年前。
彼时,卓亦谦刚刚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毕业,以编剧身份投身电影行业,相继参与了林超贤导演的《激战》《魔警》以及叶伟信导演的《杀破狼 · 贪狼》等。
但关于存在与离开的故事,他还是想讲出来。
大学时期,卓亦谦的好朋友因抑郁症离开,留给卓亦谦的是六页写满的信纸。这成了卓亦谦很长时间里难以解开的一个心结,也是《年少日记》的发端。
导演卓亦谦(图源:豆瓣)
最初,卓亦谦只想讲一个男孩变成老师的故事,但到 18 年下笔的时候,卓亦谦发现,这个题材可以容纳更多的讨论空间,于是开始进行调整。
一稿剧本只用了十几天,修改却经历了两年多,最终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年少日记》:有杰、有俊既为对照又为补充的两兄弟,爱面子、表面光鲜亮丽转身对妻儿棍棒相加的强权父亲,起初维护表面光鲜但最终不堪重压只能离开的母亲。
这种家庭设置及影片多处展现的细节让内地观众也直呼真实,甚至 " 窒息 "。
这种真实来自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家庭,那时候的人们很喜欢谈论数字,考试考多少分?每月工资多少钱?排名多少?一切围着数字转,关于人与人之间更细微、生动的感受,很少被提及。
这种氛围飘落在电影中,展现为弟弟有俊对哥哥有杰的 " 嫌弃 "、父母对有杰的 " 无视 ",以及长大后的男孩成为一名老师,却需要找出班上到底谁要自杀。
哥哥有杰的年少日记在此时出现,串联起此时和彼时两个时空,也完成兄弟身份的最终揭秘。最具泪点的情节过后,观众才知道如今的郑老师是曾经的天才弟弟,片头站在天台的哥哥则彻底离去。
一个关于十岁男孩的自杀故事至此结束,但其背后所展现的家庭关系、社会氛围却穿越时空,在当下观众的心中激起涟漪,持续弥散,最终变为对情感关系的思考、社会氛围的反思以及对身边人的珍惜、关怀。
正如金 | 马奖对《年少日记》的形容," 全片虽然以创伤为基底,却不乏成长片的童真灵气,哀而不伤。" 在和《年少日记》导演卓亦谦的对谈中,我们也逐渐知晓,离别的真正意义。
以下是毒眸(id:DumoreDumou)与导演卓亦谦的对话实录:
毒眸:剧本大概什么时候出来的?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卓亦谦:15 年就有了这个想法,但我当时很矛盾,在想自杀这个议题到底该不该被公开。到了 18 年,我觉得这个议题还是要说出来,这样大家可以一起找到解决方法。10 天左右就完成了第一稿的剧本,修改过程很漫长,大概两年左右才开拍。
毒眸:最初的剧本和现在的故事差别大吗?
卓亦谦:我们调了 12 版,但有一处设置是一直不变的,就是中间兄弟身份揭开的转折点,其他的细节都在不断调整。
毒眸:当时怎么想到兄弟身份的转折设计?
卓亦谦:其实 15 年刚有故事概念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转折,我当时只是想写一个 10 岁男生变成老师的心路历程。他长大了之后发现自己班上有同学不开心,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老师,这时他看到小时候的日记。但到了 18 年下笔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主题、题材有很多我很想讨论的东西,但故事很平。
既然要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就应该用一些方法抓住观众的目光。
于是我想了两条线,一条是寻找自杀日记的作者,另一条则是男孩的成长线,在这里加了一个念书很好的弟弟,哥哥开始有了压力,如果哥哥真的离开了,那老师有可能就是弟弟了。但那个时候还没确定,因为有一个问题,念书很好的弟弟为什么会成为老师?
我又在前面加了一个对哥哥很好的钢琴老师,一方面整部电影不能所有人都对哥哥不好,这种设置很不现实,不能一边倒。另一方面这样后面如果弟弟知道了这个事情,他就有可能在哥哥离开后,继承他的理想,这样整个故事开始慢慢出来。
除了一个男孩的心路历程之外,我也会同时想到 " 人离开之后,留下来的人该怎么活?" 这和我朋友去世后,我的心境很像。但我也会提醒我自己,这里是一个商业片的转折点,它有没有影响你当初的想法?
但后面想到,观众在前半部分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哥哥是不会离开的,他好像是要成为老师的那个人,这也和我自己的经历很像,因为当时我没有发现我的朋友不开心,他会离开。我觉得这个感觉是对的,就继续写下去了。
毒眸:在你的视角中,你觉得有杰有俊两兄弟是一种镜像关系,还是说一体两面,又或者说是彼此的一种补充?
卓亦谦:加了弟弟之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在转折点之后,弟弟这个人变了,有些地方会和哥哥很像,本质上还是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毒眸:但是影片后半部分弟弟有俊似乎成了主角。
卓亦谦:转折点之后哥哥有杰其实已经不是主角了。前半部分有杰的画面其实是他和有俊的回忆,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有俊的想象,但与哥哥有关的记忆,一看日记本还是很清晰。
毒眸:影片中对亲子关系的刻画让很多观众感到很真实,这种细节是如何还原的?
卓亦谦:90 年代很多香港家庭就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爸爸妈妈是不打小孩的,但大家长大之后也不会特意去提了。
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比如在香港,大家都在讨论一些数字,你每个月赚多少钱?你考试的分数是多少?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有梦想的人看不见未来?因为这种文化在这个城市里已经存在太久了,这也导致我们很少去讨论我们的感受。
这可能就会让一部分人患上忧郁症,但实际情况会比数据更严重,因为有忧郁症的人不会承认,想自杀的人也不会告诉你。
毒眸:这是你的个人观察还是说同龄群体的共同记忆?拍完这部电影会觉得自己被治愈吗?
卓亦谦:90 年代初香港给我的感觉跟电影一样,现在会有一些正面变化。但我常常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好像都有一种忧郁的气氛,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好像电影里的老师,他感受到这个气氛,但是他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每一个学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拍之前我也觉得,可能拍出来会对朋友和自己有一个交代,也许可能会释怀,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有些事情没办法放下,要接受。
毒眸:怎么让扮演有杰、有俊的两位演员小朋友理解这个故事?
卓亦谦:其实在拍之前就已经和两位小朋友的家人沟通了,他们都很清楚我们演的是假的,小孩子们是很厉害的。围读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两个都知道 " 自杀 " 这个词的意义,我第一次对 " 自杀 " 有概念是 2003 年张国荣去世,当时我已经十六岁。
两位小演员都很温柔敏锐,比如有杰罚站的那场戏,我就和黄梓乐说,有杰每天都会被同学们笑,但今天有一个地方不一样,因为他弟弟也瞧不起自己,梓乐点了点头说 " 嗯 ",然后我们就拍,他们进入状态非常快。我跟他们的沟通方法就是不要把他当小孩子,有时候讲戏他们还会说," 我都知道了,我有看剧本 "。
郑中基打有杰的那场戏,演完郑中基就和梓乐说对不起,说 " 刚刚那些都是假的 ",梓乐会说," 就只是开工而已啊,有安全保护,我不痛的。"
毒眸:你觉得这几年电影行业的氛围和观众喜好,和你入行的时候相比有什么变化?
卓亦谦:我觉得观众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可能大家看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新东西、好东西,所以现在对电影的要求会高一点,对不同类型的电影跟故事也会更包容。我觉得这个情况对创作者来说是好的,这样你就不用去猜观众的喜好,只要专心做自己想做的故事,把当下的镜头拍好就可以了。
毒眸:这是你的第一部长片,你自己对这个项目还满意吗?
卓亦谦:这次有几个我觉得不够好的地方。一是虽然这次题材比较严肃,但还是有承载幽默表达的空间,比如老师这个角色,现在呈现出来的样子比较犹犹豫豫,但我拍完才想到他应该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很搞笑的人,这样角色会更立体。以及剪辑花了很久,最终剪掉了 45 分钟的戏份。
毒眸: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片段?
卓亦谦:在医院里 Zoey 说郑爸爸有个录音带那里,之前剪辑开工我每次都会先看这里。对于主角来说,他已经很久没有和爸爸真正对话过了,隔了 20 多年他才知道爸爸其实记得哥哥。
爸爸很要面子,他在自己骗自己,有杰的离去不是我的责任,是有杰太脆弱,只有靠骗自己才能混下去,爱面子爱到这种地步。所以直到生命尽头,他才肯把自己的感受和对有杰的爱吐露出来,因为他知道如果现在不说,就永远没机会说了。
有俊学习到的就是不要像他爸爸一样,他要早一点把自己哥哥的事情跟林雪儿讲。其实他们都记得哥哥的离开,只是每一个角色倾诉的方式不一样。
毒眸:下一部要拍什么题材,目前有计划吗?你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
卓亦谦:《年少日记》这种类型我不能再经历一次,至少短时间内不行,下一部是和寰亚合作的《三杀》。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很多,动作片、鬼片、爱情片以及悬疑片。
毒眸:你觉得新人导演拍片是比之前更容易还是更难了?
卓亦谦:还是要看题材和类型,几百万成本的话,我觉得是比从前容易的,因为现在香港正好有 " 首部剧情电影计划 ",是没有票房回收压力的,通过 " 首部剧情电影计划 " 的电影只要在规定时间在院线上映就可以。但如果有一些新导演想拍的是高成本的科幻片,那可能就会有些艰难,毕竟没有一个资方有义务拿出几千万给我们 " 做实验 ",这样对彼此还有观众都是一种伤害。
毒眸:这次《年少日记》是尔冬升导演监制,之前尔导在剪辑的时候会跟你讲,尽量站在第三视角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有没有一些创作上的具体细节?
卓亦谦: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不想把自己还没剪完的作品给我们的同学跟老师看,因为还没达到完美的状态,所以就拖,但尔导创作完成后会找各种朋友来看,吸收意见。我就觉得,尔导都是这样,我为什么要害羞呢?
我现在也会和我的学生们讲,如果可以突破自己的心理关口,就会有机会和同学、老师们交流创作上的变化。
因为创作者有时候看了太多次,很多问题自己看不出来了。这次尔导在第六版剪辑的时候就和我说,阿卓,我已经把你这个片子看过很多次了,对白我都能背出来,我已经没有感觉了。我介绍一些朋友给你,你让他们去看一看,我向你保证这些朋友们都会说实话。
尔导的重点是找一些会说实话的朋友来当我们的 " 第三双眼 ",这个很重要。
毒眸:如果以后有机会来到内地跟大家合作的话,你想和哪些创作者合作?
卓亦谦:姜文、田壮壮,还有毕赣,好多好多。尔导也和我说,你要学会的,是跟其他不同的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