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治中国电影的档期迷信

谁能治中国电影的档期迷信

中国电影对档期的迷信达到了全新高度,3 天的端午档竟然定档了 13 部新片。看来,五一档《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惨败撤档的教训,电影圈是没人学到些什么。

现在的情况是,普通周末档上不了两部像样的新片。但到了 520 档期的那个周末,一口气上了 8 部片子,包含 6 部爱情片、1 部犯罪片、1 部进口片。而且,这些片子的演员阵容包括王千源、范伟、周冬雨、瑞恩 . 高斯林、道枝骏佑、许光汉……都算国内外有名有姓的。

结果却是,520 当天票房没过亿。截至目前,这批新片还没有一部卖过亿,6 部爱情片均不过 5000 万。

但 "520 惨案 " 才刚过去,6 月初的端午档又挤上来。13 部新片定档,7 部开了预售,目前总预售票房仅为 2000 多万。

面对电影档期极端冷热不均的问题,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都忍不住出来说了几句。前些天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毛局直言 " 希望每部电影找准定位 ",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不要盲目扎堆大档期,一见票房不好就撤档。

今年开始,国产片的撤档行为的确有些变本加厉,和之前的 " 大规模点映 " 一样不讲武德,简直是兴起了映后撤档潮。电影档期变来变去仿佛儿戏,在观众眼里自然就没什么信誉可言。而且越来越多的电影和 " 火锅 " 一样,院线上映没多久就上线了视频网站,观众似乎更没必要关注档期了。

电影档期为何会走到如此失序的状态?曾经那些周末吃吃大餐、看看新片的休闲状态,还能回去吗?

观众消费习惯变了

猫眼研究院发布的 2022 年电影数据洞察,整理了一二三四城市票房占比 TOP10 的电影,显示了不同消费市场的贡献份额和偏好差异。不难看出,一二线城市观众是冷档期票房的主要贡献者。比如一线城市占比最高的两部电影是《还是觉得你最好》《尼罗河上的惨案》,二线城市则是《坏蛋联盟》和《神奇动物》。进口片主要是在一二线城市卖得好。

但与此同时,这份数据洞察还透露了一个信息:一二线城市看电影的人正在减少。

从 2019 年开始,每年一二线城市的观影人次占比都在下降。结合这两年的社会新闻,北上广大厂裁员潮、城市人口负增长等,就知道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力恐怕不如从前。

以往周末都会例行看看电影院有什么新片的一二线城市观众,现在可能消费比之前谨慎了,也可能有了新的户外偏好。反正以硬糖君身边的体感而言,周末看电影的消费习惯正在大幅消退。

当然,消费降级与谨慎,不代表冷档期就真没价值了。今年冷档期卖得最好的三部电影是《哥斯拉大战金刚 2》、《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周处除三害》,一二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均在 60% 以上。尤其是《周处除三害》,在网络资源流出的情况下,票房还能卖到 6.6 亿,充分证明一二线观众仍愿为好电影、有新鲜感的电影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档后票房 TOP5 的电影里,有 3 部是男性购票用户占比更高,它们分别是《哥斯拉大战金刚 2》《周处除三害》《九龙城寨之围城》。这证明男性观众不仅没抛弃电影市场,而且还具有出乎意料的冷档期购买力。

此前,猫眼、淘票票发布的 2023 年数据报告均显示,25+ 女性观众是当前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但盲目跟风女性向题材也会适得其反,"520 惨案 " 就是典型。

一方面,传统的女性题材正在失效。今年开始,女性观众不爱看爱情片了,也不爱看催泪片了。从春节档韩延导演的《我们一起摇太阳》票房败北,到惠英红、刘浩存主演的《灿烂的她》破亿难,证明女性观众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她们现在不想要粉红泡泡,也不想泪洒影院,她们只想放声大笑,即使是口碑没那么好的喜剧片《末路狂花钱》。

另一方面,男性观众再次崛起,相关内容也有市场轮回的趋势。不可否认,在春节档这类热门档期,女性观众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想看数据与购票用户占比都是以女性为主。但是在冷档期,男性观众就会伺机而动,一旦有符合其期待的影片,他们便会为其买单。

这就跟当前的剧集市场一样,古偶剧突然不吃香了,男频剧《庆余年 2》反而吸干了市场大盘。

供不上货是关键

如今的周末为何无新片?以前的冷档期,主要靠国产小体量影片、港片以及进口片来填补档期,但现在这三种类型片都出现了供货问题。

冷档期的国产小体量影片,能卖座的主要是爱情片和 " 哭片 "。联瑞影业曾是冷档期的最大受益者,操盘出了《人生大事》《我的姐姐》等黑马片。但今年联瑞带着绝症题材 " 哭片 "《我们一起摇太阳》勇闯春节档,结果票房比去年冷档期的《我爱你!》还差。

" 哭片 " 虽然不吃香了,但创作端又不能马上改变制作风向,每家公司手上都握着一两部前两年跟风制作的此类影片。嗅到新风向的资方赶紧投入到更多元的类型里去,喜剧片外,女性向悬疑片是另一个被集中下注的方向,参考去年卖座电影《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等。

港片风格的犯罪、动作类型片,曾是带动冷档期南方市场大盘的利器。《反贪风暴》系列的每部都在冷档期上映,有时还赶上南方的台风天,却能一部比一部卖座。

可自去年开始,港片却集体遇冷。票房最高的《金手指》耗资 3.5 亿,仅卖了 5 亿票房,恐有 2 亿以上亏损。港片的困境可能出在类型陈旧上,也可能是因为疫情三年积压了大量港片,去年集中向市场卸货,质量层次不齐,很容易让观众丧失辨别的耐心。

但今年《九龙城寨之围城》通过口碑发酵卖过预期,似乎又证明港片并非被市场抛弃,只是需要一场 " 提质减量 " 的自我革新。不过眼下,资方可能仍需时间来对港片重拾信心。很多香港导演、演员都很久没开工了,甚至连劳模导演邱礼涛、演员古天乐都歇了。

进口片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一方面,好莱坞跟我们一样,疫情三年减产。去年又经历了漫长的编剧演员大罢工,供应量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特效 IP 大片频繁扑街,东西方的审美差异越来越大。去年,没有一部进口大片的票房在国内突破 10 亿。曾风靡一时的超英片集体扑街,票房最高的《银河护卫队 3》仅卖了 6 亿,其他超英片都在 1 亿左右。

今年引进的《蜘蛛夫人》《猩球崛起:终极之战》《特技狂人》等大片延续了 " 扑街 " 命运,北美卖座的《沙丘 2》在国内又不卖座,仅收 3 亿票房。唯有《哥斯拉大战金刚 2》实现了东西方市场 " 通吃 ",但国内票房表现也逊于前作。

不过,你能想象今年北美票房表现比我们还差?截至目前,咱的总票房为 216 亿人民币,北美的总票房约 180 亿人民币,我们足足领先了 36 亿。甚至有不少预测即将开启的暑期档,北美票房仍将逊于国内。北美暑期档里,能够带动票房的仅有《头脑特工队 2》、《神偷奶爸 4》、《死侍 3》。

遥想十年前中国电影最踌躇满志的时候,老想着以后中国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会是怎样景象(忽略疫情期间特殊情况)——原来就是这么个景象!

缺钱的电影圈,顾不上档期问题

"2024 年片荒 " 是很多圈内人都预料到的事,但他们没料到的是自己会如此缺钱。

今年 4 月,博纳影业老板于冬在北影节的投融资论坛上,道出了电影圈缺钱的当务之急。咱别看 2023 年电影市场恢复迅速,各家上市公司的财报都扭亏为盈。但盈利的那点钱仍然不足以驱动上游产量,于冬呼唤的是资本圈对电影行业的重新青睐。

众所周知,现在资金基本流向了赚快钱的演出市场、短剧行业。头部电影公司全靠自己投注成本、承担风险拍大片,自然要三思而后行。王一博等了一整年的程耳新作《人鱼》,至今还没开机。去年博纳只拍了一部大片,即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续集《蛟龙行动》。从该片的发布会来看,于冬也是拉到了东风汽车的赞助,所以才有动静吧。

电影行业的缺钱,从宣发端也能窥知一二。五一档电影整体宣发声量不大,很多影片只做了短视频渠道。不少积压片更是一副破罐破摔的样子,片方不想再投入过多宣传成本,任由其自生自灭,能回本多少是多少。

如今的电影宣发越来越 " 剧集化 ",以前重在映前宣发,现在有些电影的宣发在映后才开始。先看市场反馈,再估量投入多少钱做宣传。一方面,现在人们的观影决策更趋谨慎,经常第二周才迎来票房高峰。另一方面,电影圈看重的很多宣发指标眼下都处于崩坏状态,真不知钱是否打了水漂。

比如以前最管用的 " 想看 " 数据,票房转换率越来越低,有的甚至和票房没什么关系。去年猫眼上 41 万想看的《检察风云》、38 万想看的《暗杀风暴》,都只卖了几千万票房。

各个平台的宣发数据、热度数据,也逐渐和票房脱离关系。五一档冠军《末路狂花钱》映前在各平台的宣发数据都不突出,被一众媒体数据机构预测只有 1-2 亿票房。但上映后,《末路狂花钱》的票房却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卖座了一整个 5 月。

失序的档期背后是失序的数据参考体系。前些天毛局的发言也提到了重视中成本影片的合理发行。他认为,中小成本影片是形成金字塔状市场合理布局的塔基部分,集聚着行业中的大部分潜在资源,直接影响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与积蓄。

早些年,好莱坞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创作趋势:大厂集中产出续集、超英 IP" 重磅炸弹 ",砍掉腰部片。与此同时以 A24 为代表的低成本独立厂牌崛起,因惊悚片卖座而收获了一定市场份额。中等成本的影片与创作人才、包括很多好莱坞大导演都被流媒体吸纳,流媒体的内容显得愈加新颖多元,好莱坞的审美则愈加老套固化。

或许时代真的变了,我们不必执着于工业水准上赶英超美,当务之急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更多元的创作中,激发市场活力,才能留住电影观众。或许电影行业也得跟随剧集的脚步,开始一场属于自己的 " 降本增效 "。

同类推荐

​郭有才停播,网红困在算法里

郭有才停播,网红困在算法里 郭有才彻底停播了。 这个一直在抖音直播,却并没有火起来的 素人 ,这个曾经一边烧烤一边直播,并免费向现场观众提供矿泉水和...

​王妈塌房:是时候对互联网人设祛魅了

​王妈塌房:是时候对互联网人设祛魅了

王妈塌房:是时候对互联网人设祛魅了 前有李佳琦嘲讽所有女生买不起 79 块钱的眉笔被全网骂到哭着道歉,后有互联网丈母娘为董宇辉向东方甄选争取 女婿 应有...

​别再替她卖惨了…

​别再替她卖惨了…

别再替她卖惨了… 乌雅成璧,也回宫了 ... 时隔三十多年,刘雪华再一次站上舞台剧的舞台。 5 月 12 日,她参加了在舞台剧《张爱玲的最后一夜》的发布会,宣布...

​《印度合伙人》:不只是揭露民族劣根性

​《印度合伙人》:不只是揭露民族劣根性

《印度合伙人》:不只是揭露民族劣根性 印度电影往往载歌载舞,同时又强调社会现实。 参考消息网12月20日报道印度电影向来载歌载舞,以其脉络清晰、戏剧性...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