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文│刘肉英
陈可喝多了,一口吐在LV包里并成功吸引了富二代客户注意时,罗海燕第一次出场了。
逆光的酒吧里,她抬手接听电话,画面中的罗海燕成了一道剪影,回身,她和正准备庆祝的同事说,“我们的客户被抢了。”这也许是唯一一次陈可和罗海燕的正面交锋,同样是“漂着”,漂在北京和漂在上海,差距有多大?
陈可大学毕业之后,自认为与众不同的她一头扎进北京,罗海燕则在上海上了4年大学,选择留下,更像是罗海燕的顺势而为,“罗海燕留在上海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可能就是觉得,是一个机会,想试一下。80后的陈可和罗海燕,她们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都不会清晰地告诉她要去哪儿,有时候还是得自己对未来做出抉择。”阿里文娱大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也是女子图鉴系列剧的监制马筱楠肯定的说。
北京、上海,两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同样繁华,但各有各的特点,就像在北京问路会说东南西北,而在上海只能说某某路的名字是一样的,北京没有上海的柔软,而上海也没有北京的硬朗。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在职场打拼并最终都会是女强人的设定在陈可身上,观众会看见些许“戾气”,而在罗海燕身上却是“温柔刀”。
罗海燕的“功能性”
和陈可集万千北漂经历于一身的人设不同,罗海燕更像是一个“人”,经历没有那么多,标志性的事件也很少,没有时间节点的强调,整个人物的情感和事业走向都那么满,观众也不会时不时地被罗海燕的“进步”速度震惊,相比陈可,罗海燕走的要慢一些。
从毕业时的淳朴、懵懂,到在工作中逐渐略有心机,罗海燕的成长其实是她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为了寻找观众的共鸣而存在,“这个女孩挺好的,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男人要防着的那种女孩儿。”马筱楠的朋友这样评价王真儿,“需要提防”的距离感反而让王真儿更适合“职场女性”略有霸气的人设。
“王真儿并非科班出身,但是非常聪明。”试镜那天,她穿了一件白衬衫和一条黑色的西裤,整个人的感觉就是干练的职场女性,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的王真儿,对于南方的生活环境了如指掌,于是,出生在安徽,读书在上海的罗海燕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罗海燕就是一名女生,和她周围形形色色的女生共同构成了“女子图鉴”,大学室友和有钱的老板初入宴会,拿着2万多的范思哲,和罗海燕不经意间买的A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KATE作为一个上海囡囡生活精致且滋润,和刚入职场还要节衣缩食的罗海燕又完全不同,略带势利眼的表姐、会耍心机的同期女实习生,每一个角色都在通过与罗海燕的对比中产生了不一样的存在效果。
“女子图鉴”有了,上海呢?上海的味道,不是靠几个标志性建筑的空镜就能营造出来的,“味道”这个词,太难琢磨了,它渗透在方方面面,它可以是说话的口音,也可以是买衣服时老板娘的态度,甚至也可以是一栋大楼里每一个工作的人,也可能就像没有英文名字就会被“鄙视”的职场“特色”一样。
和北京的开放不同,上海的社交圈层是稍有封闭的,陈可能在工体的酒吧里和身价千万的人在一桌吃饭,但罗海燕的社交圈非常有限,陈可对于北京的认知来自她自己的真听真看真感受,但罗海燕对于上海的认知大多时候是“别人说。”
没有“饭局的诱惑”,没有地下室的遭遇,罗海燕的“沪漂”生活虽然也同样困难,但至少过的舒服,上海的弄堂虽然略微潮湿,但外滩一大片写字楼里脚踩高跟鞋,下巴微微上扬,衣着干练、雷厉风行的职业女性确实足够吸引人。
选择的风险
上海的摩登气息和北京的“城乡结合”完全不同,就像在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出来只有咖啡厅,而在北京国贸走几个路口就能看见煎饼果子的感觉一样,“城市带给人的整体感觉太不一样了”,所以在《上海女子图鉴》中,音乐会稍微有些混搭,也非常有冲突感,但是罗海燕的职场和生活之间是一气呵成的,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相比之下,陈可则会在职场上光鲜,在生活中却有些落差,《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的生活细节在每集之后番外剧场会被放大,而罗海燕的选择则是穿插在剧中的,“导演为了让戏剧冲突更好看,观众先看到的是B版,也就是偏黑暗有些小恶魔的想法,只有几十秒后就会翻过来,表现出罗海燕的真实选择。”
将罗海燕纠结的过程用这种方式展现出来,一方面能打破一味的讲故事给观众带来的疲惫感,另一方面也能满足观众想看见选择另一种结果的好奇心,“如果当初,我做了另一种选择会怎样?”这个问题在观众的心中应该比较常见,这样的剧情设置就满足了这一选择题的答案。
同样,风险也是存在的,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也就意味着观众可能会将自己的选择带到剧中,比如,在选择是否和大学男朋友回山东老家时,也许罗海燕拉着男朋友的手,问着山东有什么美食的选择在一部分观众心中才是“正片”。
另外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对于罗海燕的选择,和努力在北京生活的陈可不同。罗海燕在上海生活,是外地人融入本地的过程,“罗海燕其实是在尝试做一名上海人。”罗海燕身边,和她形成最强烈对比的人就是一同入职的实习生Kate。
Kate英文流利,擅长社交,衣品出众,懂得保养自己,在外企上班,光鲜亮丽,讲话柔声细语,没有生活压力,和罗海燕的境遇大相径庭,而在前6集的内容中,从相互看不惯到通力合作,Kate是除了Scarlet之外,罗海燕的另一位“老师”。
其他同事在背后说Kate坏话,罗海燕选择站出来为Kate辩解的时候,就说明,罗海燕已经当Kate是自己人了,而Kate选择和罗海燕一起加班,并教她如何用好excel的时候,也说明,Kate接受了罗海燕。
“在选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合演Kate的演员很少,我们特别想找一个上海籍的演员。”就在几乎崩溃的时候,“金莎”这个名字蹦了出来,状态不错、英文好,也确实拍出了上海囡囡的感觉。
融合
有不少网友在豆瓣评论,说“《上海女子图鉴》找到了《东京女子图鉴》的精髓”。的确,相比于北京的硬朗、干脆,上海和东京的感觉更为相似,毕竟从地理和社会环境来看,上海本身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就会更大一些。
从制作团队上来看,《北京女子图鉴》全部都是国内的团队在操作,而《上海女子图鉴》则请到了一些日本团队参与到制作之中,其中美术指导、美术设计、造型设计、灯光等关于外表、视觉效果的部分都有日本团队的介入,“在这次合作之前,日本团队和导演、制片人都有过合作,所以这次基本就是无缝对接。”
随着罗海燕的成长,她会接触到更优质的生活,也会感受到优质的生活给她带来的不同,“有一场罗海燕在画廊的戏,墙上挂的油画都是根据置景色调要求来画的,要求非常细致。”再加之主创团队几乎都是上海人,对上海氛围的营造也会有自己的感受。
马筱楠几乎同时监制了这两个项目,“我觉得这两部剧都是在先立人物。”陈可和罗海燕都是个人的选择在推进个人的成长,而非单纯的事件推进,“这个人的背景是什么?每个阶段遭遇什么?是不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反复思考的。
人们常说,是时代在推着人向前走,但反观陈可和罗海燕,“我们希望在这两个女生身上,观众能看出轨迹和时代性,能有一些共情。”
罗海燕和陈可都在第一时间学会了独立,陈可是被北京上了残酷的一课,一半的钱只能吃一半的玉米,没有人会因为同情而平白无故的施舍,而罗海燕则在陈晓伟的“我养你啊”中幡然醒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绝对不可能寄托在别人身上的。”
罗海燕独立和充实自己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上海的过程,自己吃一个月的泡面为了报一个英语补习班、为了完成策划方案经常在公司从早工作到晚,上海从来不缺“罗海燕”,但罗海燕却向往唯一的上海。
大城市都是如此,能温柔相待,也会乘人之危,罗海燕和陈可的成长过程都是小心翼翼的,有“奢侈品”的诱惑,有不同的情感遭遇,陈可在挥别过去,并开始新的篇章,告别初恋、告别经济适用男、告别妈宝男等,而罗海燕的情感归宿是很早就出现在她身边的,“有一些男性角色一直存在于罗海燕身边,但是最终是否会和罗海燕在一起,要到最后才会有交代。”
陈可和罗海燕在不同的城市,经历着不同的生活,大城市赋予她们的是灯红酒绿还是另一番对生活、对自己的审视?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