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文艺片?原来一不小心我看了这么多文艺片
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文艺片?原来一不小心我看了这么多文艺片
文艺片是商业片一种,所谓带某种电影标签,例如枪战,喜剧,歌舞,恐怖,是属于类型片里,文艺片原本应该是文学作品改编的,之后就会带有文艺属性标签的电影,何为文艺见仁见智,而且一部电影是可以有多个标签的,文艺片和艺术品还是有一点区别,例如日本电影情书就是典型的文艺电影但明显不是艺术电影
“文艺片”应该是港片时代的一个用于小众营销语境的词汇,毕竟当时香港以武打片(主要面向男性观众)和合家欢喜剧(主要面向女性观众)为强势代表的商业电影当道。所以我认为其希望界定的关键,就是两条:1、打斗少。2、探讨的东西或者姿态比较严肃,结局往往不是皆大欢喜。(华语语境下”文艺片“对喜剧的潜在排斥,来自于此。毕竟港产喜剧极其发达,取得了非常主流的地位,一点也不小众)。符合这些标准的电影其实非常非常多,但是在当时香港的票房构成里却占比少得可怜。所以这个概念可以视为香港电影人对公众、对片商进行电影推广的一种努力。所以“文艺片”是具体时代、地区的话语产物,并不是基于某种理论的概念抽象。另外,港片繁荣的1990年代,美国出一大堆blockbuster,英国出一堆chick flick,这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主流的两个输入和输出背景。中文里说的文艺片,包括了英文里的arthouse film和melodrama两种。melodrama的商业属性还是相对比较浓的,比如毒瘤和糕糕两位各种乏善可陈的冲奥片。
至于英语世界,有一个被普遍使用的词叫做arthouse film,也有用art film的。相对而言,这个分类会有更多的概念探讨和标准界定,但仍然是相对含混的。以下两条常用的标准,就足以互相打架了:1、面向小众、非主流的发行。arthouse其实就是代指艺术院线。考虑到英语世界有相当成熟的中产阶级电影消费(约等于所谓的传统”奥系“),这个”小众“实际上意味着比”文艺片“更加窄的范围。2、以创造艺术作品的方式去制作,又能以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被消费。这意味着即使是面向大众的大制作,如果filmmaker以比较严肃的艺术追求去投入,而也有足够舆论分量的观众看到了里面的艺术性,就可以算。至于是动作还是喜剧还是什么,根本没关系。
电影从内容到宣传到上映都是以电影主旨,要告诉人们的内容反思的主旨为第一目标,而不是各种其他噱头**或男女主的各种绯闻搏热度
文艺片≠ 艺术片
文艺片 ≠ 艺术片,但在现下的语境中,「文艺片」经常被与「艺术片」的概念混用,或用来指代某种难以明确界定的「小资」、「清新」、「温情」、「浪漫」、「不包含激烈动作」的商业味较淡的商业电影。包括知乎「文艺片」标签下的定义实际上都是成问题的。
下面谈的,是对「文艺片」的历史概念较为正本清源的介绍,而非现今通行的那种理解。
艺术片可以被视为一种产业和创作的模式(mode),而「文艺片」,则是一种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genre)。所以这两个术语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应用,但经常存在交叉。
「文艺片」一词,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经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意译为melodrama(情节剧),一种是音译为wenyipian。两种译法都有问题,音译法老外听不懂,还得解释它的意思,而意译出的「情节剧」也是一个涵义十分模糊的术语,你用一个含混的词解释另一个含混的词,误差经常会很大。
翻译上的为难,正好佐证了「文艺片」这一类型,是华语电影独有的这一事实。
「文」字面上是文学,「艺」字面上是艺术,「片」就是电影,为什么文学加艺术加电影,就成了情节剧?按照西方人对电影情节剧的理解,一般是讲家庭、爱情的故事,人 物多愁善感、经历多灾多难、情节巧合夸张、音乐凄婉动人,所以又有women's picture之称,甚至直称「哭片」(weepie)。这确实和我们传统的「文艺片」是差不多的,怪不得这么翻译。
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中,文艺电影历来被作为一种特定的准类型范畴,蔡国荣著《中国现代文艺电影研究》(1985)一书中,将文艺片定义为「偏重情绪、情感」的类型,将之限于言情、浪漫主义的范畴中。但叶月瑜认为:「文艺片」和「通俗剧」两者其实很不相似,「通俗剧」讲究戏剧性的展示、情感的夸张表现;「文艺」的概念和文艺小说有着很深的渊源,要实践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回溯至1910年代,文艺小说特别指涉的是俄国、法国等翻译小说。此外,「文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推进西化的工具。
五部好看的艺术品
1、戴珍珠耳环少女
2、少年时代
3、闻香识女人
4、卡洛尔的旅程
5、她比烟花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