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从包头走出去的外交官
张敏 从包头走出去的外交官
张敏出生于包头,先后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北京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自1989年起,张敏长期在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局(原文化部外联局)从事双边和多边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事务,先后被派往中国驻菲律宾使馆、驻悉尼总领馆、驻丹麦使馆、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驻芝加哥总领馆工作。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受中国政府派遣,张敏作为借调专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工作三年,2014年至2018年担任“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咨询委员会成员,现为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文化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师。
□记者 樊佳疑 通讯员 许庆
“我们是奔腾的骏马,飞奔在草原上。”故乡如同一首父亲常常哼唱的曲调萦绕在耳边,让游历在外的张敏无论身在何处,都时时惦念起自己的家乡。
作为职业文化外交官,从菲律宾、澳大利亚再到法国、丹麦、美国,张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跨越几个大洲,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战线的一名老兵。在长期外交生涯中,张敏有幸见证了国家发展壮大以及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更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
回首过往,张敏回忆说,许多事都与家乡内蒙古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一件件浮现在她脑海里,像是不久前刚刚发生的那样清晰。
游历在外 难舍乡情
2013年年初,张敏来到中国驻丹麦使馆工作,和同在使馆工作的丈夫团聚,也因此与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结下不解之缘。她先后参与了中心选址、中丹互设文化中心协议的谈判和签署、策划和主持揭牌活动、中心初期运营以及筹建内部改造工程等工作,并在2014年6月被任命为首任主任。有机会参与中心从筹建到初创的全过程,今天回想起来,张敏依然感到格外自豪。
2013年12月,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丹期间,与丹麦文化大臣耶维德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丹麦王国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2014年6月11日,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
中心揭牌后不久,为了扩大影响,张敏举办了一些文化活动,其中的重头戏就是2015年9月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共同举办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丹麦·内蒙古文化周”,活动集中展示了祖国及家乡的文化,令她备感骄傲。
张敏常年行走在宣传中国与众多国家文化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促进国家间的深入了解。2016年8月至2021年5月,张敏被派往驻芝加哥总领馆工作,负责我国与美国中西部九州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每年春节期间,领馆都会邀请国内优秀艺术团与当地机构合作举办“欢乐春节”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此外,张敏和同事们一起开拓思路、积极创新,自2018年起连续与NBA公牛队、森林狼队、活塞队和步行者队合作,在其主场比赛期间举办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在美工作近5年时间,她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的纽带作用,为树立中国良好形象作出了贡献。
传播文化 责无旁贷
谈起30年丰富的外交经历,张敏最珍视的还是她先后从事了十余年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的多边工作。
1997年开始,张敏就在文化部开展我国与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并最早参与了2001年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我国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项目予以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2004年至2009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张敏参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公约》历次缔约国大会和政府间委员会会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工作期间,张敏负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履约能力建设全球战略,直接参与编写培训材料和培训地区级专家,并代表教科文组织参加了亚太地区(北京)、非洲英语地区(哈拉雷)和欧洲地区(索菲亚)师资培训班。此外,她还分管亚太地区和非洲英语地区预算外项目,对教科文地区办事处制定项目计划方案和具体实施予以日常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专家和地区办事处同事高度评价。
2013年1月,在即将完成借调任期之际,张敏获得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秘书处颁发的证书,成为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培训专家。此后,张敏作为培训师参加了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和亚太地区举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
如今,我国非常重视与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合作,张敏正努力在这一重要多边交流平台发挥建设性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我国深度参与教科文组织文化领域治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张敏说:“离开家乡越久、走得越远,我对家乡的认同感就越强烈。现在包头发展很快,建设得也越来越好,希望能有机会回去看看,也愿意为家乡建设和对外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