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回顾20年经历,写了一首诗,感叹百无—用是书生
黄景仁回顾20年经历,写了一首诗,感叹百无—用是书生
黄景仁是清代诗人,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他4岁丧父,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他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著有《两当轩全集》。他曾回顾20年的经历,写了一首感怀诗,感叹百无—用是书生。
杂感清代: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是在乾隆三十三年前后写的,当时作者二十岁。黄景仁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但是黄仲则坚持不平则鸣,回顾自己的人生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便发出不平的感慨。
这首诗的大意是: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生活,消磨了慷概激昂之气。本已万念俱寂、也没有轻狂之念,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十有九人可以用白眼相向,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担心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鸟秋虫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禅修道不仅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而且也需要有悟性,不然也只是一个很普通僧人,无法得道。诗人自知没有足够的定力,却有满肚子的牢骚,所以说“只知独夜不平鸣”,因为愤懑的事情太多了,只好用诗歌记录心情,抒发感慨。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宋代诗僧道潜有一首名诗:“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黄景仁化用诗意,表达自己的清净之心。但有时越是想辩白,越是抹黑自己。其实他也是嘲笑世俗的眼光,本来自己早已看破红尘,却被人冠以薄幸之名。
诗人一番感慨之后,没有唉声叹气,反而有些狂放。“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这两句算是说到了读书人的痛处,一半酸涩、一半悲愁。自古有孔子推广仁政,却到处被拒;唐代也有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人品一流,仕途犯愁。如今这位先生诗学李白,更是无法出头。一句“百无—用是书生”,这是发自内心的愤慨,也是无可奈何的悲哀。
诗人仿佛有些痴迷,又好像有点狂醉,“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这两句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诗人曾仰天长叹,“苍苍者天,生我何为?”不平之气充斥浩渺的宇宙,也感动了与之经历相似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