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衡水中学”?直击教育核心痛点,影响无数人的奥斯卡经典_ZAKER新闻
美国版“衡水中学”?直击教育核心痛点,影响无数人的奥斯卡经典_ZAKER新闻
文科有什么用?
最近一篇采访破圈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国华鼓励大家说:尊重文科,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而关于文科,上一次争论得这么热闹还是张雪峰的灵魂暴击:" 文科就是搞服务业。"
两种(听上去)截然不同的观点,到底谁对谁错?
这个时候,Sir 觉得没有什么比一部电影更适合聊这个话题了。
经典就是经典。
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认识它——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01
为什么抛弃文科
像。
太像了。
电影中的威尔顿学校,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你又并不陌生——
一切,以升学为目的。
能把 75% 的学生送进常青藤,想抓娃娃的中产父母们,都要抢破头把孩子送进来集训。
全寄宿制,军事管理,上课不准说话,下课打闹有罪。
学校又大又美。
但 ……
死气沉沉,还有点恐怖。
好像不是在培养人,更像是扼杀个性的流水线工厂。
其他的理科老师,都是资深、博学的。
但课堂气氛?
就是没有气氛——
不是带着你像复读机一样死记硬背,就是恐吓你不交作业,后果自负。
在这样的学校里生活。
学生像什么呢?
一群鸦雀。
那么拼命地飞,却根本不知道要飞到哪里。
《死亡诗社》的时代背景,是冷战期间的美国,社会文化氛围压抑,大搞军备竞赛,为了鼓励大家学好数理化,还推出了《国防教育法》,要求学校就是以传授实用的理工科知识为目标。
国家最紧迫的需要,就是科学家、工程师。
但你说文科完全就不学吗?
也不是。
学校里面也教文学、历史、哲学。
也有父母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读哈佛,当律师。
但为什么说文科被忽略了呢?
因为没人在意文科蕴含的内在价值。
从社会、学校到家长,都只在意工具性,无论文科理科,有用就行,能找工作赚钱就行。
这个时候,威尔顿的哪个孩子,敢说自己将来想当演员、诗人、画家、歌手。
那么在父母耳朵里,听到的不亚于——
" 爸爸妈妈,明天我就要和街上的黄毛私奔。"
偏偏。
还真有一个不信邪的——
他的教学方式,和所有人都不同。
他的名言,是那么大逆不道:
教育,是为了启发学生自我思考。因为人只有在梦想中,才能真正自由。
如果只是喊口号,基丁老师的思想革命,大概率会失败。
但他太聪明了。
他选中了一个荷尔蒙爆发的少年们,不可能会拒绝的大杀器——
诗歌。
02
文科,不是文科生的文科
如果没有基丁老师。
学生们不会对文科产生多么强烈的兴趣。
诗歌?
教科书说:
要建立一个打分系统,然后给雪莱、莎士比亚、惠特曼打打分。
诗歌可以这样被机械地评价吗?
基丁说,这是垃圾,不能读。
快把这教科书撕了。
他会吹着口哨,打着拍子,带你去学校的长廊,去看看往届优秀毕业生。
嗯对,由于这是个历史悠久的精英学校,往届学长里可能就有你爸。
像是《哈利 · 波特》那样。
在这一刻," 优秀 " 就有了具象。
它不再是一种 " 我要上清华 " 那样抽象的、遥远的、感觉一直很正确的指引。
而变成了——
上一代人那么优秀,可他们幸福吗,开明吗?
和他们一样的人生,就是你想要过的吗?
于是这句话有了两种解读方式——
抓紧时间 孩子们
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一:
抓紧时间学习,考上超一流大学,过非凡的人生,当 " 人上人 "。
二:
抓住这一刻,去过真正的生活,不要为了应付他人的期许而活。
这句话没有唯一的理解。
但学生们好像都被施加了咒语,总会在日后的某个时刻,浮现出来。
别的老师,都恨不得学生像鸡啄米一样记笔记。
基丁老师,直接让你踩到讲台上,说这是要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
奇怪,太奇怪。
当你问,语言、诗歌,都有什么用呢?
他还在调皮:
当然就是为了 …… 追女孩啊!
但他做的这一切,不是故意讨好学生。
他只是想告诉你——
文科的学习,不像其他理工科那样,只强调正确和错误。
而是让你去关注,自己的思考。
对错之外,你的与众不同才最重要。
基丁老师也从威尔顿毕业,一样满腹经纶,成绩优异。
他只是比其他老师,更加参透了文科之于人的意义——
我们读诗 写诗 不是为了好玩
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
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 医学 法律 商业 工程
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
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诗歌 美丽 浪漫 爱情
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就像他让学生喊他 " 船长 "。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教会学生答题技巧,那就只是 " 老师 "。
但船长的追求,就远不止于此——
他还想带领这群,思想被禁锢,天性被压抑的少年们,重燃激情,在文科的海洋中认识自己。
船长成功了。
在他的启发下,蠢蠢欲动的男孩们,开始在学业的重压之外,吮吸生命的精华。
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
每天晚上拉帮结派,在黑不溜秋的洞穴里读诗、写诗。
因为诗歌的启蒙。
荷尔蒙提前到达的男孩,决意要追求自己喜欢的女生——
哪怕对方已经有了婚约。
有人大胆到,在校报上匿名鼓吹威尔顿招收女孩,还在通报大会上演了一出恶作剧。
死亡诗社的创始人尼尔。
没有诗歌的时候,他无条件接受父亲的一言堂和情感勒索。
但有了诗歌,他无法再说服自己假装活着。
他平生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想为什么而活。
个性突出的孩子,在诗歌的启蒙下,就像着急破茧的蝴蝶——
你根本挡不住他们的蜕变。
相对内向的孩子呢?
也在沉默中苏醒过来了。
托德,从小就活在优秀毕业生哥哥的阴影下。
父母年年给他送同款笔盒,从来没有在意过他。
但船长依然有招——
他让托德在课堂上怒吼,要他在一分钟内即兴作诗。
想到什么都不要紧:蠢的、尖刻的、不可理喻的 ……
说出来就是了。
于是,这个被同学嘲讽成木瓜的超级社恐,爆发出全片最具力量的诗:
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
你怎么扯 怎么拽 总也不够
踢也好 打也好
它总也盖不住我们
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
它只会盖住你的脸
不管你如何痛苦 如何叫喊
这些读诗的少年,不是每个人以后都要进入文科专业。
《死亡诗社》告诉你:
文科,才不是拿来用的。
它是人一生中最忠诚,最有趣的朋友。
它教会你去爱,去感受,去恻隐,去理解,去质疑,去审视一切看起来寻常,实际上荒谬的事物 ……
它也许无法让你实现抱负或野心。
但它驱动着你,要拥有正直的人格,敏锐的审美,并永远不要放弃灵魂的自由。
而这一切,无需说教,无需考试。
就像《死亡诗社》的另外一个中文译名:
春风化雨。
文科的学习,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03
文科的敌人不是理工科
Dead,poets,society。
死亡诗社。
小时候看,只觉得这个片名指向的,是片中孩子们私下读诗俱乐部的名字。
现在才发现——
这三个词是分开的。
它是电影埋下的双关暗语,同时也预言了最悲情的一幕:
尼尔之死。
其实在尼尔之前。
调皮蛋的以身试法,已经引起了船长的告诫:
有时候要大胆,有时候要小心,因为如果你们无法从这里毕业,会错过很多大好的机会。
个性、理想、激情,当然都是为了让人自由。
但人活在社会上,免不了要被现实追杀——
所以,我们才那么需要诗歌,需要在摘下社会面具的间隙,用无用的美好,来证明自己还有功利之外的快乐和价值。
文科能让你的真我成长。
但,不是所有人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尼尔本以为,只要演得够认真,就能打动专制的父亲。
但父亲变本加厉。
他亲手捣毁了尼尔的梦想,和尼尔的所有出口。
死前,没有人发现征兆。
尼尔只是说:
我真是演(乖孩子),演得太好了。
当一个孩子为了对抗权威,献祭出生命之后。
权威会改变吗?
不。
因为体制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欲加之罪。
所有学生都知道。
如果没有船长,没有 " 死亡诗社 ",没有戏剧的启蒙。
尼尔的这辈子,就像从未活过。
但尼尔的父亲和学校呢?
他们坚信——
是诗歌,让尼尔走向了死亡,放着通畅的康庄大道不走,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
今天再看《死亡诗社》。
Sir 最被触动的角色,依然是托德。
他代表着那些被主流和权威规训,但心里总有着自己小九九,只是等待有一个爆发机会的沉默大多数。
船长第一堂课,他是受触动最深的,笔记本上写下活在当下,却又抓成一团扔掉。
托德此刻的内心一定是:
算了吧。
算了吧。
但观念的种子一旦生根,就有可能破土而出。
船长离开,他第一个站上课桌。
就像船长曾经启蒙过他的那样。
托德知道。
面对社会和现实的无情捶打。
人永远还有死亡之外的第二种选择——
成为诗人。
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独立思考,在关键时刻,力所能及去影响现实,改变现实,可以暂时妥协于强权,但绝不放弃道德和勇气的诗人。
今天,很多人说文科无用。
但他们是真的无法领略文学的价值,诗歌的价值,艺术的价值吗?
或许这才是文科无用的起点——
当人拒绝文科时。
他们拒绝的不是考试的知识,也不是浪漫的思想。
他们拒绝的,是一个真实而狰狞,充满风险和挑战,但同时也有进步可能的世界。
他们想要的是安稳,是岁月静好,是极致的独善其身。
但在今天,谁又能苛责这样的人?
更可悲的难道不是——
我们这些本该像托德一样正直、勇敢的大多数。
也在沉默中,渐渐习惯了这股力量正在成为社会的主流 ……
不是文科没有用了,是虚假的文科没有用。
因为没有用,就只能 " 舔 "。
也不是理工科打压了文科,而是我们是否还允许真正的文科存在——
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你不确定要读哪个版本。
哲学有用,可你在社会上遇到逻辑不能自洽又能怎么办?
新闻学有用,可《茶馆》写着 " 莫谈国事 " 的告示。
演技也是有用的,可今天最火的演员,只需要粉丝吹捧就够了 ……
最后的最后。
好在,还有理工科是有用的。
因为苍天不语。
老天爷没法加入你们的夸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