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综艺一姐,一夜被骂臭
顶流综艺一姐,一夜被骂臭
黄菡引发网友谩骂后,近两期节目也没有露面,未知缘由。
你问谁?
当年《非诚勿扰》坐镇嘉宾席的,那位眉眼低垂、慈祥得好像一见面就会往你手里塞两个自家蒸的肉包子的阿姨。
而除了是面善的阿姨,人家还是南大的社会学博士,心理学界大拿,至于在各大节目巡回当情感专家,属于她最不值得提的荣誉。
没想到,多年后她在《我家那闺女 2024》翻了跟头:
童年记忆里的智慧阿姨上了新时代的节目,满口说的却好像都是过时的浑话。
时代进步了,专家的观念却仿佛在退步。
但在我看来,这争议背后真正的 " 进 " 与 " 退 ",可能和表面恰恰相反。
还是从事件还原开始聊起——
节目第四期,卢昱晓妈妈称女儿因为读女校,而增强了同性间的交往技巧。
黄菡当时提问,那会不会因此缺少与异性的交际技巧。
同一期,她们还谈到了养老问题。
以吴昕为代表的嘉宾提出未来养老院的条件会更进步,更符合新一代人的需求,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时又是黄菡提出异议——
从我的年纪来讲
我当然非常介意进入养老院
我可以想得见
在人生那样一个阶段
进入养老院是一种多么
无奈
不难想见她被批判的缘由。
第一件事,她撞上的是性别议题。
女性主体意识崛起,必然会有一个把自己从两性中剥离、独立出来的阶段。黄菡的问题未必没价值,但真的不讨喜。
网友只道,女校难道就培养不出健全人吗?
第二件,她又给这届抵触婚育的年轻人泼了盆冷水。
2024 年了,怎么对养老院还有刻板印象?是网线还没接到村里吗?
" 清朝人 " 一度成了她的关键词。
喏。
事情倒不复杂。
这不又是一出记忆德高望重的前辈,因为价值观过于抽象而翻车的 old school 剧本?
可我内心存疑。
过去的情感节目配对,现在的情感节目劝分;
以前的情感节目掺和,如今的情感节目旁观;
可无论在哪个时期,黄菡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既不同于那些机锋挑激、唯嫌事小的老派 drama 精,又不似新近那些目光冷冽、口齿灵巧的生活观察家。
眼下黄菡在新节目里格格不入,难道她在旧节目里就格格入了?
对中老年市场垄断如《非诚勿扰》,如今看来颇有菜市场的闹腾劲儿。
出身高校的黄菡夹在中间,犹如一只宁谧的卡皮巴拉误入农村鹅圈。
而如今的情感类节目,对嘉宾要求更多的是共情力、观察力、总结力。
他们往往被隔离在摄影棚里,与嘉宾物理上隔开距离,但在心理上,却被要求精准把握人性。
最好是擅长一语中的、当头棒喝、醍醐灌顶,通晓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艺术,多输出些滋养观众耳朵和脑子的话。
在这种取向里,黄菡几乎像个不讲道理的杠精。
不过,或许咱都没想过,情感节目里这些专家的本质价值到底是什么?
2010 年 1 月,《非诚勿扰》开播,引发收视狂潮。
主持人孟非此前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以言辞直接辛辣闻名。
乐嘉更不消说了。
作为非专业的销售培训师,他的路数就是兜售观点、贩卖信念。
因为口吻过于斩钉截铁,哪怕嚼的都是一些思想泔水,也总能麻溜地把鸡汤灌进观众的前额叶。
而仅仅在节目开播 5 个月后,央视就对相亲类节目进行了多番批评,要求针对节目低俗、炒作、煽动性等问题进行整改。
也就在这时,党校出身、拥有过硬学术背景的黄菡加入了《非诚勿扰》。
来源 |《羊城晚报:< 非诚勿扰 > 改打温情牌 女教授谈相亲 " 像上课 "》
可见,当年黄菡是以一个调和者的身份空降到节目里的,目的是平衡过于低俗化的趋向。
现在内娱也有不少学术明星,刘擎、罗翔、薛兆丰、陈铭等先后成名,成为各大节目的座上宾。
但远在他们之前进圈的黄菡,彼时还未能体会到观众对知识分子的敬意。
有趣的是,彼时的观众对黄菡的批评和如今并没有区别——古板。
那个时代的情感节目,出格意味着个性,独断象征着独到。
一位女嘉宾不愿放弃自己事业,因此拒绝为了男友换城市生活,而涂磊这样的情感导师便会将这解读为 " 虚荣和纸醉金迷 "。
身处这样环境下的女性,自然也没什么主动性,多只能跟随大流自我调整。
比如《爱保》里的观察员莎娜,看似和涂磊路线一致,总是用尖锐言辞评判一切。
但节目一换,她也能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
对比不同时期的情感节目,你会发现其理念、追求、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嬗变。
而黄菡却是整个历程中的一个不变量。
她始终讲着那些和大众思维有出入的观点。
有一期《非诚勿扰》里,乐嘉故意找茬和女嘉宾吵架。
女嘉宾许亚丽恋爱总是屡试屡败,乐嘉分析说,那是因为她常年将精力用在照顾自己的哥哥身上,意即照顾哥哥已成为许亚丽的负担。
这话在本质上并不算错——
许亚丽的哥哥因车祸导致瘫痪,需要人常年照看。许亚丽视哥哥为最挚爱的人,且她本身就是医学博士,于是对此义不容辞。
只是,这不免会令许多男士心存畏惧。
可在女嘉宾泪水涟涟、一再请求乐嘉不要再说这种话时,她收获的是乐嘉的歪头、冷眼,以及嘴角上扬出现的一个得意的笑。
- 我觉得你真的太不善良了
- 我怎么不善良了
来 你说说 你哥哥怎么不是你的负担呢
这一刻我只感受到了他自诩为智者的傲慢,以及把所有人当做炫耀自己智力和个性的工具的冷漠。
当时孟非也站在乐嘉角度,企图用 " 我想你是误会他了 " 替他辩驳。
黄菡在这一刻冷静、但惹眼地站到了中立位——
" 乐嘉的表达和你们俩的沟通确实有问题。"
对,按照我们如今的偏好,她如果能够站起来和俩男主持掀桌,直接站边女嘉宾,那会叫人痛快得多。
可在权力失衡的语境下,中立就是黄菡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站边。
她有着我们父母那辈说话时的特点——
说话留三分,表达自己观点时,也会尽量照顾到对方面子。话无法说透的这份委婉,也成了她一直被误解的原因。
是,她说话的确不够干脆利落,没有那种直指人心的机锋。
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她看得多、经验足,她提出的往往都是更通俗、实用的见解。
要知道," 相亲 " 类节目当年盛行,本就有青年人情感观念、婚恋意识开始变化的因素在。
黄菡虽谈不上先锋,却一直在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默默推动这种思想转变。
而这,就是专家的本质意义——先大众一步看到未来,并为这个目标助力。
有一位男嘉宾很具代表性,他是一个要上电视来相亲的人,同时又因为性教育缺失,完全不敢和异性接触,甚至看成人电影都会有很大的负罪感。
飞速进步的社会,原地踏步的道德,无限膨胀的物欲,常年压抑的情感。信息社会培养出的第一波成人,许多都曾在这些矛盾中感受过无所适从。
黄菡的解题思路很简单:把在场的各位全拉下水。
黄磊、孟非难道就不看这种片了?看了就没反应了?这就是上课啊,没什么不正常。
接下来还提到国内性教育的路径问题,课堂上讲的过于羞涩拘谨,网络上看的过于轻佻浪漫,本质都不正常。
而这些社会问题,才导致了这代人的婚恋困境。
而她对女性问题的态度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年,同属情感节目的《新老娘舅》中,有位叫柏万青的名嘴。而她曾提出一个轰动一时的说法:" 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 "。
就是这个表情包
对隔壁栏目组的观点,黄菡的回应是这样的——
我的身体是我自己的,女生懂得自我保护就好。
如今看来,这当然不算什么新鲜前卫的观点。
但在十几年前,那个 " 贞操陪嫁论 " 都有市场的电视环境,这已经够裱起来供着了。
现在再回去看黄菡在《闺女》上的发言,她的立场其实是如一的——
她的背景让她没办法仅靠直觉去表达态度,而是需要多想、多调查。
只给大众提供一些即时的态度和情绪,在她看来是很 " 蠢 " 的事情。
或者说,是不够负责的。
女校事件中,她并不是直接否认这种教育模式,而从青少年生理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
正是情窦初开的
对异性交往特别感兴趣的
那个阶段
但她实际上没有这个
关系刺激
随后更用一个女孩成年后难以感知到 " 爱 " 的案例,指出其实这种教育模式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家,从实践入手、从案例出发是基本的学术伦理,实在没什么过错。
至于养老院问题,应该这么说,吴昕等人想住养老院的观点,是基于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而黄菡不习惯于展望,她只抓当下个体的心理动机——
你们想进养老院
是想被养
不是想老
变老,是一件真实且残酷的事情。
正如她所说,真实的养老生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生活无法自理的困境。
作为场上离 " 老 " 最近的人,她的忧虑要具体得多。
我不知道怎么可以把它说成
其实可以过得很好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件大事,任何一件都不应该寄托在过于乐观的幻想里,而要有更慎重的规划。
其实吧,我查资料时发现,黄菡身上还是有不少独立、现代的品质的。
老公,是她一见钟情后自己追回来的,大方写情书,大方耍小心思,最后领回了家。
华商日报《黄菡:老公是读研同学 美好婚姻需要经营》
节目中一次谈到叛逆期的女儿,口吻更是辛辣真诚。
这种对母性的怀疑,对很多人来说是想想都自觉不道德的禁忌,但她却如此诚实地面对了它。
我常常会怀疑
她真的爱我吗
或者甚至于我会怀疑
我真的爱她吗
当然,比起更受大众喜爱的李银河、戴锦华等女性知识分子相比,黄菡仍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人。
再囿于观众的兴趣,及她自己偏务实的取向,她的思维也的确很受局限。
比如在《非诚勿扰》时期,大众一直把她视为 " 婆媳 " 矛盾的专家。
不过换个角度想,她老谈这些旧东西,是不是因为从来没人问过她别的东西?
其实这么多年来,黄菡一直没怎么变过,而她所做的事也如旧,只是依着理性思维,凡事多想一步、多留一点余地。
彼时《非诚勿扰》流行给男嘉宾集体灭灯,她会提出恋爱不是战役,不能不给对方留机会,也断了自己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经验更丰富的女性对同胞的关怀。
在台上高高在上审判他人,用手上的一盏灯决定对方的命运,这看似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但在黄菡的视野里,给彼此机会,是更让自己有更多选择权,是女性争取利益更实际的做法。
只是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先认清现实、接受现实。
而从这一点开始,可能就不符合一部分人的期待了。
从《非诚勿扰》到如今的《闺女》,十年过去了,节目内容从原来的一味追求 drama 到如今能站在年轻人视角反思生活与人性,这是质的飞跃。
而节目的受众层面,似乎也得到了巨大的跨越——
从前人们好凑热闹,对各色夸张戏码下隐藏的腐朽内核视而不见。
如今人们六识敏锐,随便一句不合三观的话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口诛笔伐。
黄菡遇上这场争论,源头却是观众的 " 进步 "。
这便形成了一个 " 进步的悖论 "。
黄菡的确是老派的,点开她的微博,鲜少有宣传和营销性质的内容,但她雷打不动地坚持更新自己的读书笔记,月均六本,只摘录、不评价,好似把这事看得无比郑重。
在这个时代," 进步 " 是件成本太低的事情,你只要略微跟得上时兴的意识形态,用各色简单粗暴的口号武装起自己,就可以对任何人发起审判与攻击。
而要以 " 保守 " 的姿态对一件事多思、多想,反而极其艰难,不免背上阻挡时代大流的骂名。
所以,这些新知唯一的作用就是处决异己者吗?
在一个崇尚快餐式批判的时代,做到不合时宜的审慎,要困难得多,也有价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