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就是傅首尔的顶配婚姻
老刘就是傅首尔的顶配婚姻
刚开始看《再见爱人3》时,和网友一样,我觉得老刘已经比大部分全职妈妈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在上海住带大花园的豪宅,家里有保姆,不用做家务,每天做的事只是接送孩子上学,甚至可以有给自己花6万块钱买鞋的自由——傅首尔已经给够了他空间,他完全可以去进修,去提升自己,去发展兴趣爱好,怎么会落到现在这种封闭和无助的状态?如果有问题,那只可能是他自己的问题。
连着看了这两期节目,有点不忍心骂他。
他的状态疲惫、缓慢、拘谨。大部分时候,眼神都是空洞的,没有焦点的,有时候也会开心,但脸上的笑容只停驻几秒钟,然后迅速消失。尤其是看到他送完孩子上学,自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孤独地吃包子的时候,真的挺心酸。
有一种 " 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 的空洞。
很多人都觉得贫穷可怕,疾病可怕,其实空洞才最可怕。试想一个人每天睁开眼睛,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觉得世界上没有人需要自己,自己可有可无。那种巨大的无意义的空虚感,会把一个人逼疯。
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不努力。
在傅首尔的段子里,可以看到老刘也是努力过的。在傅首尔的鞭策下,他卖过保险,卖过榴莲,卖过鞋还被人骗过钱。很显然,老刘不是赚钱的那块料。其实 " 能不能赚钱 " 更多的还无关于能力,它是一个性格问题。如果是傅首尔,这些挫折会让她越战越勇,但对老刘来讲,这些挫折只会让他钻回自己的壳里。说到底,他没有那么强烈的驱动力。孩子老婆热炕头,对于他来讲已经够了。再大的挑战,再高的收入,对他来讲,没有意义。
傅首尔讲老刘刚一见面就对她说 " 可能我这辈子也成不了有钱人 ",我觉得这不是谦虚或客套,而是他对自己的客观认识。这是他这个人的特质决定的。有些人就适合去打仗,有些人就适合在家里喝喝茶养养花。这本来是基因以及成长环境导致的自然结果,但因为他是个男人," 走得慢 " 似乎就成了他的原罪。
虽然这些年一直在讲女性独立,但性别的偏见其实还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我们潜意识中,还是觉得男的就应该强一点,至少不要走得太慢。但问题是,当一个男人的特质就是如此,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水花的时候,他想安于平淡有错吗?
傅首尔已经算是女性中的佼佼者,看似很能接纳 " 女强男弱 " 式关系了,其实也没能躲过性别的偏见。
她潜意识里有望夫成龙之心。之前的节目里,她说自己有时候半夜醒来看到老刘在阳台抽烟,觉得很心酸,但第二天早上还是忍不住对他讲,今天要加油啊!
直到现在,傅首尔看似对老刘放任不管,其实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期待他改变。她期待他有一天幡然醒悟成为她心目中的最佳伴侣。比如在第一期,我看到过好几次,老刘刚有一点小成就感,傅首尔的 " 教育 " 就立马跟上,告诉他 " 如果你怎样怎样 …… 就更好 "。
之前一个真人秀里,她不断在老刘面前强调自己的成就。两个人坐在车里聊天,傅首尔说 " 这些年咱们生活有了很大提升啊 ",然后话锋一转 " 不过大部分都是我的功劳 ";带朋友参观她们在上海住的别墅,傅首尔说 " 这都是我为老刘打下的江山!"
当时看觉得蛮好笑,回过头来想,这些看起来不经意的调侃,背后的潜台词全都是 " 你真没用 "" 我很失望 "。说者或许无意,听者一定有心。
可惜关系这种东西,就是你越是有期待,越是难以求成。老刘显然感觉到了傅首尔的 " 不满意 ",他用封闭和逃避来对抗。我既然不行,那我干脆就彻底躺平了。我可以接受最差的结果,也不对你有任何期待,你爱留就留,爱走就走。
看他们的关系,会觉得很绝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们谁也没错。老刘能力不够,但他不过想要一份跟自己能力匹配的平淡日子,这没错;傅首尔想要更好的生活,她凭自己的能力拼出一片天地,这就更没错了。
不过像是两个不同步的钟表,从同一个时间开始,慢慢进入了不一样的时区。最后两人喊向对方的话,永远落在无法触达对方的次元壁。
我曾经为她们两个人的关系感动过的。她们刚开始的爱情里,有最让人动容的 " 为你托底 " 的温暖和真诚。
老刘听说傅首尔说 " 我童年过得很不幸 " 的时候,没有嘲笑她,而是发誓 " 我一辈子对你好 "。
生活很艰难的时候,傅首尔坐在老刘的单车上问 " 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好日子啊 ",老刘回她 " 跟你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日子 "。
都觉得是老刘依赖傅首尔,其实傅首尔和老刘的婚姻之所以坚持了 15 年,很大一部分,是傅首尔离不开老刘。
她的童年都在贫穷和不安中度过。她曾经在节目里讲,她曾经和妈妈住在米仓里,一直住到 3 岁。小时候她特别羡慕有泡泡糖吃的同学,为了吹一个泡泡玩,与同学商量可不可以嚼完后再给她。和村里伙伴在榕树下玩,看到别人吃甘蔗,因为穷买不起,只能捡别人吃完的甘蔗渣。
妈妈离婚后,把她寄养在外婆家,她为了见妈妈一面,偷偷喝洗洁精让自己生病住院;妈妈再婚的时候,她不同意,妈妈只好骗她跟她捉迷藏,她藏在大柜子里,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有人来找她。
她说:后来我长大了以后的很多时刻,都活在那个柜子里。
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她都非常没有安全感。直到遇到老刘,可以无条件接纳她。
直到她成名以后,老刘依旧充当着 " 安全阀 " 的作用。她录节目压力太大的时候跟老刘吐槽,老刘说,你没准备好,别人更没准备好,怕什么呢。她说不想录了,老刘说,好啊,那就回来吧。
后来傅首尔把这解读为 " 就算全世界都把我抛弃了,还有老刘接我回家。"
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 2020 年傅首尔和老刘上了一档节目《婚前 21 天》,节目里傅首尔流着眼泪,深情告白老刘:" 嫁给你,真好,没有谁比你对我更好,遇见你是我的幸运,你就是我的顶配婚姻。"
捋时间线,那时候她们的婚姻已经出现问题了。但我也相信那一刻她是真诚的。在那个当下,老刘给了她这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包容、爱与温暖。
其实她的潜意识里一直想要找一个为自己托底的人。刚开始的时候,老刘很适合。但当她越飞越高,老刘的托底开始变得看似没有意义了,因为他能给傅首尔托的底太低了,傅首尔已经不可能再掉到那个位置了 …… 但问题是,真的 " 没有意义 " 了吗?
很多情况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可能没有傅首尔那么犀利,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她们俩还是有爱的。
在《再见爱人》里,两个人一直处在一种隔膜的状态," 吵架都吵不起来 ",但经常,我还是能看到爱的火花一闪。
老刘给傅首尔披衣服,提醒她穿袜子;几个人一桌吃饭的时候,傅首尔说 " 我想吃这个蒸饺 ",老刘非常自然地就给她夹过来。第二期,采访的最后,被问到 " 还想问对方什么问题 " 的时候,老刘小心翼翼地问:" 你跟我结婚,后悔吗?" 傅首尔则红着眼眶问:" 你想要的调整和改变,为什么在婚姻内无法实现。" 两个人都没有指责,只是在小心地,试探这段婚姻还能继续的可能性。
那些沉默与冷漠的背后,并非没有爱了,只是一次又一次发现自己的需求无法被对方满足的失望。这些失望堆叠成了一个巨大的核横亘在两个人中间 …… 它的名字叫 " 老刘无法满足傅首尔的需求 "。
老刘其实最大的需求就是 " 傅首尔还需要他 ",而对傅首尔来讲,她最大的需求是 " 我需要老刘跟上我的脚步 ",但很遗憾,傅首尔的天花板已经高到老刘摸不到了。
弹幕里有很多人叫 " 姐姐独美 " 或者 " 老刘快跑 ",我认为 " 独美 " 或 " 快跑 " 看似快刀斩乱麻,其实并不是正确的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
在第二期里,傅首尔讲到两人曾经离过一次婚,后来又复婚了。当然是当时两人还有感情,但我想更多的是,两个人意识到还需要对方。
再往深层次讲,就是最近经常被追问的 " 结婚到底有什么好处 " 的问题。尤其是一个女性,当她自己可以生娃,可以赚钱,可以养家的时候,结婚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我想可能就是这点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人最大的幸福感,永远来自于和他人的深度链接。和另外一个人分享喜怒哀乐,与另外一个人携手抗击生活中的风雨,这都会令一个人的快乐加倍。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显然是有这种深度链接的。不过当傅首尔越走越快的时候,曾经维系着双方的纽带断开了。
但看得出来,傅首尔还是需要强烈的感情和爱的。如果老刘可以给到她强烈的回应,这段关系或许还可以继续。只是因为失望,两个人都开始把自己慢慢封闭起来了。
这段感情有没有修复的可能,我觉得有。他们或许只需要一个非常小的改变的契机。就是 " 调整期待 "。
两个人中间,更加需要调整的,可能恰恰是傅首尔。
对于傅首尔这样的成功女性来说,她们还需要另一半吗?当然需要。但她不应该期待老刘陪自己开疆拓土,而是可以期待他照顾好家庭,陪伴好孩子和自己,经营好两个人的小日子。
有一个参照,就是作家毛利和她的全职爸爸小陈。小陈要负责全家的家务,以及负责照顾两个孩子,上到给丈母娘挂号看病,下到给孩子吃饭睡觉,还有家里的清洁洗衣做饭,他总包总揽,结婚多年,毛利连洗衣机也不会用。典型的女强男弱,但看她们写自己的日常生活,都觉得有种红火热闹的开心。
很多时候我还挺羡慕毛利有这样的伴侣,可以让她心无旁骛地拼事业。
即便不需要再做家务,还可以负责全家人的旅游、娱乐、出行,家庭的财务规划,孩子的教育规划,老人的养老计划,每一项都是一个大工程。稳住太太的大后方,就是对她贡献的最大价值。
老刘其实一直很自洽,但傅首尔显然还没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她能够放弃 " 老刘必须要追上我的脚步 " 的执念,能接纳最真实的他,去更多的关照以他现有的能力,为当下的自己和家庭做些什么。两个人都低下头来,沉入生活,或许就是他们关系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