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老公是谁(武则天的丈夫有几个)
武则天的老公是谁(武则天的丈夫有几个)
武则天作为一名女皇帝,她的生平事迹受到世人的热切关注是必然的事,而她的情史也毫不例外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纵观她的情感生活,能看到两条清晰的线索:一条是武则天与两任丈夫唐太宗、唐高宗的故事,另一条是武则天晚年时与男宠的故事。
她的感情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版本各异,推测众多。
到底武则天是否像描述中的一样,心狠手辣、玩弄感情?
武则天
唐代:最接近历史的写实化记载
唐代关于武则天的故事主要来源于野史笔记,虚构成份并不多,总体上接近历史史实。
武则天的第一任丈夫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任是唐高宗李治。唐太宗和唐高宗是父子关系,从伦理关系来看,武则天应该是李治的庶母。
“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在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听说她的容貌和举止都很美,便把她征选入宫,赐号武媚,封为才人。
12年后,唐太宗驾崩。根据规定,被宠幸过但没有子嗣的妃嫔必须出家。因此,武则天便与其它妃嫔一起在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唐高宗李治到感业寺行香时见到武则天,又把她招回宫中,拜为昭仪。当时,因为武则天学识丰厚,对朝政有独特的见解,又深谙在后宫的生存法则,非常受宠。
皇后王氏、萧淑妃因此联合起来与武则天争宠。
永徽六年,王皇后被废,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辅助唐高宗处理政务,并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使日后武则天的掌权成为可能。
对于早年的武则天来讲,这两任丈夫都是她攀上权利的阶梯。是李世民让她最初接触后宫,是李治把她重新带回宫中,让她有了当皇后的机会,更让她有机会参与政事。
这便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武则天身上的完美体现,有了丈夫的助力,加上自身过硬的本事,她在皇宫中的地位扶摇直上。
而对于晚年的武则天来讲,“面首”(男妾、男宠)则是她享受生活的娱乐。
根据《宋书·前废帝纪》的记载:
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南朝刘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妹妹山阴公主贪图男女之乐,认为自己与皇兄都是皇家血脉,凭什么皇兄可以拥有佳丽三千,而自己却只能守着驸马一人?她深感不公,因此公开向皇帝“要人”。刘子业觉得妹妹的话有道理,于是一下子为她安排了三十个面首。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面首”就是男妾,跟嫔妃的性质差不多,只不过性别互换了。
渴望如此“男女平等”的人可不止山阴公主一人,秦国宣太后、秦始皇母亲赵太后、汉代馆陶公主刘嫖、汉昭帝的姐姐鄂邑盖公主、北魏冯太后等,这些拥有男宠的贵族女性都是武则天的前辈。
薛怀义与武则天
武则天有据可查的男宠只有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张易之4个人。这些男宠都在武则天的掌控之下,武则天虽然对他们宠爱有加,但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而不是言听计从。
当男宠恃着得到武则天宠爱而在宫廷内横行霸道,与大臣发生冲突时,她基本上能做到从谏如流,公私分明,可见武则天的明智。
宋元:小说家对后宫争宠的想象和渲染
宋元时期,武则天的缺点被加以放大。文人士大夫把她写成一个扰乱宫闱、心狠手辣的恶妇。
关于王皇后、萧淑妃“骨醉之刑”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大唐新语》,它虽然是野史,但却深得后代史家的心,所大量采用。
庶人良娣初囚,大骂曰:“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兒,生生扼其喉!”武后怒,自是宫中不畜猫。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
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
例如《新唐书》,不仅采用了“骨醉”情节,更是编撰出“反接”这一情节:
武则天把王皇后、萧淑妃“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下令杖打两人各一百大板,斩下她们的四肢,反接后讲两人放在酒坛中)。
这段记载是使用了小说笔法模仿吕后“人彘”戚夫人的情节而撰写的,不仅找不到证据,而且根据史实分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当上皇后,需要唐高宗为她撑腰,她没有必要做出这么狠毒的举动。
宋代罗大经更是在《鹤林玉露》中写道:
唐武后断王后萧妃之手足,置于酒瓮中,曰:“使此二婢骨醉。”萧妃临死曰:“愿武为鼠吾为猫,生生世世扼其喉。”亦可悲矣。今俗间相传谓猫为天子妃者,盖本此也。予自读唐史此段,每见猫得鼠,未尝不为之称快,人心之公愤,有千万年而不可磨灭者。”
这一段的文字先是采用了骨醉情节,继而在萧淑妃临死前对武则天的诅咒做文章。萧淑妃希望武则天来世变成一只老鼠,自己则变成一只猫,可以狠狠地扼住她的咽喉。
然后,他把猫、鼠分别看成是萧淑妃、武则天的化身,说自己每次看到猫捉老鼠都拍手称快,心里觉得非常解恨,武则天的行为已经引起众怒,就算是几千几万年以后,仍然恨意难平。
由此可见,宋代人把对武则天深深的怨念通过想象、杜撰记载到史料、小说中,一代传一代。而后世对这些故事也相当重视,为武则天争宠上位的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添上浓墨重彩。
明清:将私生活情色化、妖魔化
此前武则天故事大多是以史实为依据,基本保留了武则天的本来面目。
但是,从明代开始,文人们将关注点聚集在武则天的私生活上,把她和面首之间的故事艳情化、妖魔化。以武则天为主人公的艳情小说大量出现,人物、情节很多都是虚构出来的,连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形象也逐渐与男宠形象接近,被写成武则天放纵的对象。
在明代,就有人给唐太宗“安排”了另外一种能死法——因纵欲过度而死。发展至清代,小说中的描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武则天外史》中就有描写唐太宗与武则天yin乱后的场面:
晚上顿恶热怕寒,痢泻之病复犯。当召太医诊视,太医晓得原委,大约人的精液有限。此刻太宗算已亏虚狠了。果然病入膏肓,服药无效,因此,卧病不起。
小说讲述了唐太宗由于受到武则天的引诱,从一位名君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同时也体现了武则天擅长色诱、作风不良的反面形象。
除了唐太宗被写成色魔,唐高宗也不能幸免。《混唐后传》中便有武则天对唐高宗百般献媚的刻画:
自此日夜荒淫。武后怀着那颗祸心,要高宗早死,便百般献媚,弄得高宗双目枯眩,不能览本,百官奏章,俱令武后裁决,遂加徽号曰天后。自此,天后在宫中yin乱,见高宗病入膏肓,欢喜不胜。
小说描写道:武则天在唐高宗病危时,仍然诱惑高宗,使其纵欲过度,最终驾崩。这些描写都指向了一个目的:为了体现武则天的妖媚放荡,居心叵测,风骚且风流。
仅仅描绘武则天与皇帝的情色画面还不够,清代文人还要给她找一个象征。
骆宾王在《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最先把武则天与狐狸联系在一起。一句经典的“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将狐媚的帽子扣在了武则天的头上,就再也没摘下来过。
在此后的文学作品中,初颜元在《颜元集·习斋记余》中直接用“狐”来指代武则天;小说《镜花缘》中,把武则天说成是狐下凡。
武则天漂亮迷人——“美容止”,聪明有手段——“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都可能是人们喜欢把武则天和狐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唐高宗对已出家为尼12年的武则天念念不忘,并将她重新迎回宫中,宠爱有加。居然能让一代帝王作出如此深情的举动,武则天的魅力很难不令人浮想联翩。
而古代民间习惯将漂亮迷人的女子称为“狐媚子”,所以武则天便被顺理成章地形容为使用手段勾引、迷惑男人的“狐狸”。
“女性”和“皇帝”身份引发争议
武则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后人对她的记载和描写本应针对其治政意义、历史影响,但文学中的主题却偏偏从政绩偷换到情色。
在历代文字记载中,她的一些污点被大肆渲染,形象也从中性走向反面,直至明清时期甚至被夸张地丑化。
不难推测,这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在中国的历代帝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颠覆了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一方面,武则天作为一位女子却有才且霸道,政治思想高度不知有多少男性能达到;另一方面,她不但参政,更是爬上了皇位,完全置男权于不顾,把男性的尊严踩在脚下。
她的女性身份和皇帝身份,让她一直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在文字记载中,撰写故事的人逐渐把与武则天政绩的相关内容排除记录,有意无意地淡化武则天的政绩,再以男性的视觉将史实过滤改造、添油加醋,最终虚构了一个违背封建统治、挑战主流文化的反面女性帝王形象。
在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秩序和传统观念之下,他们想让武则天变成什么样的人,就肆无忌惮地给她贴上什么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的真实历史面貌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封建文化需要她成为什么样子,她就会被写成什么样子。
部分关于武则天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一个宣泄口,让男性把政治上的失意转移到两性生活中,用虚构的情节制造颅内高潮,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所以,对于武则天的情史,后人应当以理性视角看待,更需要明白口口相传的事件或许已偏离事实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