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裁员预测公司(2020中国公司裁员)
中国十大裁员预测公司(2020中国公司裁员)
本文目录一览:
1、爱立信中国变相裁员,他们裁员的原因是什么? 2、08年中国各大企业裁员情况,最好有详细的数据!有急用!谢了 3、国内公司裁员率 4、京东、有赞大裁员,互联网大厂开启裁员之路! 5、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 6、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
爱立信中国变相裁员,他们裁员的原因是什么?
引言:很多人不是很熟悉爱立信,实际上爱立信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通讯公司,所以在中国也有布局。但是没想到5G的发展是有很广阔空间的,爱立信却突然出现了变相裁员。所以有很多中国的员工都很气愤,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从正式的员工变成了外包,那么爱立信裁员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一、爱立信的裁员风波
根据知情人士可以看出很多爱立信的员工都表明自己明明是正式员工却突然变成了外包员工,而且公司还在裁员,但是员工并不想拿这N加1的赔偿,只想继续工作。而这个裁员除了发生在南京的研发中心以外,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都有研发中心,主要是做无线基站系统研发的。一个受影响的员工,还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这次转岗的赔款细则。如果不想转岗的话那就得去叠拓,如果选择离职的话,就会拿到N+1的赔偿。这样一个历经百年的通信公司,竟然在中国市场急转直下,而且根据业绩发布会可以看出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暴跌74%。所以爱立信的裁员风波少不了业绩的下滑,以及公司对在华业务的调整。
二、员工的反响
实际上如果一个公司把正式员工变为外包的话,就是在变相的裁员。因为外包的福利和待遇与正式员工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一旦外包时间到的话,自己又得重新找工作,很多人都会陷入到恐慌之中。但是爱立信之所以没有全部裁员,估计也是放不下中国广阔的5G市场,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三、总结
国外的公司,面对中国的市场并不一定就凭着自己的品牌所向披靡。国内有很多同类型的优秀公司,所以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也要慎重,不要以为外国的公司就不会出现事故。
08年中国各大企业裁员情况,最好有详细的数据!有急用!谢了
一、企业经济性裁员的条件
企业经济性裁员不同于与一个或者几个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而是特指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情形。从上述规定可知,用人单位裁减20人以下或者不足20人且占单位人员总数10%以下的,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即可裁员,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企业经济性裁员只有具备下列四种情形之一:
(一)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是因为生产经营发生困难而希望进行经济性裁员来度过危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法律并非允许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经发生困难,即可采取经济性裁员的措施,而是要求用人单位慎用该手段,生产经营必须达到“严重困难”。然而,何谓“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47号)第二条的规定,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应当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
二、企业经济性裁员的程序
如企业具备上述经济性裁员的条件,企业需裁减人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 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
由于经济性裁员涉及到较多劳动者的权益,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有利于工会和劳动者了解裁减人员方案及裁减理由,获得工会和劳动者对经济性裁员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当前,有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工会,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工会。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可以选择向企业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可以选择向企业同级地方总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企业对原裁减人员方案进行必要修改后,形成正式的裁减人员方案。裁减人员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被列入被裁减人员名单:
(一)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 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
企业提交《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情况报告表》及相关资料,劳动行政部门对材料齐全的企业裁员报告,给予登记备案,并出具回执。注意,这里的“报告”性质上属于事先告知,而不是行政许可或者审批,不需要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同意。
3. 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企业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被裁减人员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企业应当依法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经济补偿,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三、企业经济性裁员的补偿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的经济补偿,应当分段计算:
第一部分:从用工之日至2007年12月31日止期间的经济补偿
根据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的有关规定,即: 经济补偿按被裁减人员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被裁减人员支付。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的月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被裁减人员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被裁减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
第二部分:从2008年1月1日至解除劳动合同之日止期间的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济补偿按被裁减人员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被裁减人员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被裁减人员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被裁减人员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被裁减人员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被裁减人员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被裁减人员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由支付单位在支付时一次性代扣。对于被裁减人员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被裁减人员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被裁减人员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被裁减人员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被裁减人员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四、被裁人员的权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进行经济性裁减人员后,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首先通知此前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因此,对于被裁减人员来说,在用人单位裁员后6个月内重新对外招聘时,有权首先获得单位通知,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被录用。6个月内被原企业录用的被裁减人员,所领取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扣除一年工龄的经济补偿金后,余额退还企业,但其本企业工龄应连续计算。
[img]
国内公司裁员率
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4月30日A股共有4650家企业公布了员工变动人数,其中有1697家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数为909993人。
从裁员数量来看,2021年共有新希望等14家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减少超1万人以上。中国天楹是员工人数减少最多的上市公司,裁员数量为44898人,裁员比例为74.55%,裁员人数居上市公司之首。
此外,有3家国有企业裁员人数也均在10000人以上,实属罕见。
裁员前20名的上市公司多数所在行业环境有很大程度的变化,通过裁员成为公司缩减开支的方式之一。如新希望、正邦科技因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上市公司亏损严重。房地产行业的蓝光发展和阳光城债务逾期,营业收入骤降,亏损不断刷新记录,蓝光发展2021年巨亏138.34亿,阳光城亏损逾69亿。
京东、有赞大裁员,互联网大厂开启裁员之路!
在当下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环境中,没想到最先倒下的竟然是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企业在202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从腾讯阿里到百度爱奇艺,从抖音快手到滴滴京东,这些互联网大厂在2022年不约而同的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
连一贯宣称不开除的一个兄弟的东哥都开始了裁员,不过确实没有开除员工,因为京东给离职人员的是一份毕业须知。东哥说:“让一万个兄弟离开,我自己心里这道坎很难过去!”在面对巨额亏损的财务数字时,东哥还是挥泪开除了1万多名员工。
更早一点,港股上市的互联网电商中国有赞,已经裁掉了20%的员工。作为微信生态第一股的有赞,在上市之后连续亏损,市值跌去了700多亿。在2022年裁员超过1500名,有的部门整体被裁掉,有的部门超过70%的人员被裁掉。
这也是目前互联网大厂裁员的风格,很多时候整个部门都被裁掉了。不仅员工被裁掉,主管经理甚至总监都会被拿掉。
其实就像东哥所说的,京东是一个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进行裁员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很大的关注是因为以往互联网企业都是疯狂的扩张招聘,没想到连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了裁员。
中国互联网企业从2000年以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20多年里,互联网企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着。从早期的BAT,到现在的抖音、快手、京东,一个个千亿级别的企业在这20年里迅速的成长了起来。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了全球唯一可以与美国的互联网企业相媲美的存在,不论在社交领域还是电商领域,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垄断了国内的市场。甚至还出现了TIKTOK这样全球的社交软件。
在高速的发展之中,互联网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于是互联网企业的人员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在早期高增长的环境下,人员的急速扩张带来业务的迅速增长。虽然会出现亏损,但是在高增长的背景下,人们忽略了盈利的能力,一个个千亿级的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
但是到了如今,经过20年高速增长之后,互联网行业已经没有了高速增长的环境。从互联网大厂的营收数据来看,2021年增速显著放缓,甚至出现了滑坡。在失去了高增长的光环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前提。
互联网企业从成长性行业走向了成熟性行业,这个拐点在2021年不知不觉的出现了,于是在2022年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裁员。
比如京东,在2021出现了28亿元亏损之后,开始了万人大裁员。在以往京东一直都是亏损的,亏损的金额超过百亿元,不仅没有裁员还在招人。但是今年亏损了28亿元却开始了裁员。
比如中国有赞2019年员工2900名,到了2021年底达到了6000多人,2年的时间人员增加了1倍。但是与此同时,公司的业务并没有显著的增长,连年的亏损在股市上表现为股价暴跌,在现实中则是投资人失去了信心。为了自救,只能够裁员缩小支出。
互联网企业是这20年的风口,如今风口消失了,原先飞在天上的,现在时候落地了!
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
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
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1月20日,国内SaaS平台公司有赞正在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此次的裁员规模预计有1500人之多,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
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1
2022年刚开年,国内SaaS市场就出了“大新闻”,这次的主角是有赞。
先是在2021年12月22日有赞董事会突然宣布,筹备4个多月的中国有赞退市和有赞科技重新上市计划搁浅,所有相应的安排一并取消。
随后,松果财经获悉,据新浪科技消息,就在本月,有赞启动了第一轮裁员。首先被裁的就是从产品和技术研发。此外,据悉,有赞副总裁陈锦晖已经于2021年10月离职。
新浪科技消息还显示,“有赞的确在裁员,不仅如此,高管也有离职”,一位消息人士称。多位接受裁员的消息人士证实,有赞确实把“人员优化”写入了2022年的OKR中——直营一线销售之外的整体人数全年减少一定比例,优化目标管理和迭代机制把精力保证在核心目标上,减少协作链条和职能模块,保证行动力和协作效率。有内部人预计,有赞这一轮裁员预计会超过1500人。
自从疫情以来,全球范围的公司都受到了影响,“破产”、“清算”、“裁员”的关键词渐渐成为了常态。但是这些关键词,并不总是意味着失败。
企业要在产业互联网有所突破,不是简单上个系统平台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守正出奇,找到确定性才能建立护城河。毕竟,在数智化时代,企业需要同时被三个方面赋能:经营赋能、产品赋能、基础设施赋能。
对于有赞来说,活下去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技术的提升也好,模式的优化也好,总是要找到一条盈利的路。
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2
1月20日,据新浪科技报道,国内SaaS平台公司有赞正在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有内部人预计,有赞这一轮裁员预计会超过1500人。”
新浪科技的文章称有赞甚至已经将“人员优化”写进了2022年的OKR。
在脉脉平台上”有赞被曝人员优化?“的话题中,多位认证为有赞科技员工的.网友透露公司发生裁员。
截至2021年6月30日,有赞公司的员工总数为4008人。如果有赞此次的裁员规模真的有1500人之多,那将占他们公司超过三分之一的人。
有赞之所以发生裁员的窘境,也是因为他们近期比较缺钱,2022年1月11日,中国有赞曾发布公告,宣布较1月10日的股价折价18.95%进行配售超过8亿股,假设全部配售股份成功配发,公司将成功募资3.12亿港元,这笔钱将用于系统升级、产品开发及营销开支、潜在战略投资及收购,以及补充运营资金。
不过有赞折价配售的消息一出,其股价开盘就下跌了15%,也显示了投资人们对有赞此举的不满。
有赞在2021年过得也比较艰难,据他们前三个季度的财报显示,有赞的营业收入是11.76亿元,同比下降9.88%,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为3.5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99.35%。
2021年11月15日,快手电商宣布对有赞执行第三方断链操作,不再支持直播间挂有赞的第三方商品。
当月月底,有赞的9周年生态年会因为疫情改为线上,然而当时他们的会场已经布置好,CEO白鸦只能对着现场2000把空椅子进行演讲,略显悲壮。
白鸦
2021年12月有赞还宣布中国有赞退市以及有赞科技重新上市的进程取消,同时董事会成员曹春萌、闫晓田、谷嘉旺、徐燕青以及董秘冯国良均已辞职。
从2021年2月17日到今天2022年1月20日,中国有赞的股价从最高的4.52港元跌到了0.365港元,市值蒸发了近92%。
另外,近期有赞对标的国外SaaS平台Shopfiy已经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京东成为Shopify的首个国内战略合作伙伴。这意味着有赞又迎来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不过我们还发现,有赞在2021年还曾做过5次投资,都集中在2021年8月之前,他们在2021年5月18日曾以1.3亿元的价格战略投资了校管家这个项目,2021年2月也曾以3亿元投资零售信息化服务商”伯俊“的B轮。仅这两个项目,有赞的投资总额就达到了4.3亿元。
另外他们还投资了订单来了、粉客科技、小裂变这3家公司。
有赞在2021年的对外投资
从有赞在2021年上半年还在不断对外投资来看,他们当时似乎还并不缺钱。但谁也没想到仅仅半年多时间,有赞就得裁员过冬了。
有赞预计超1500人被裁,副总裁已离职3
一直以来,互联网行业都被称为风口,动辄几十亿元的融资额造就了不少财富神话。但是,随着行业的高潮退去,行业回归了冷静,不少互联网企业开始通过裁员压缩开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有赞开启了第一轮裁员,这轮裁员人数预计会超1500人,而被裁撤的人员大多数是产品和技术研发人员,负责渠道的有赞副总裁陈锦晖也已经于去年10月离职。内部人士称,有赞把人员优化写进了2022年的OKR中:直营一线销售之外的整体人数全年减少一定比例,优化目标管理和迭代机制把精力保证在核心目标上,减少协作链条和职能模块,保证行动力和协作效率。
有赞的创始人白鸦曾经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软件公司像我们一样囤积人才、重视产品和技术。现在和以后,有赞都会坚持技术超过50%的人,而别人都会坚持销售超过60%。”无比重视技术人才的有赞在第一轮裁员中却重点裁撤产品和技术人员,这不得不令人感叹不已。
不过,截止目前,有赞尚未回应裁员一事。
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
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
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自2021年7月22日至今,游戏相关企业注销约2000家,在国内版号暂停以及国内游戏市场面临较严监管压力下,游戏公司也在加速出海。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
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1
近日,一则“整个上海的游戏行业都在大裁员”的消息在网络流传。红星资本局注意到,网传消息称,网易(09999.HK)、莉莉丝、IGG(00799.HK)等知名游戏公司出现了砍掉自研项目或裁员的情况。
2月22日,红星资本局从莉莉丝游戏内部人士处获悉,莉莉丝确实砍掉了二次元游戏项目《伊甸启示录》,该项目组已有员工内部转岗。据了解,《伊甸启示录》尚处于研发状态,还未正式上线。上述内部人士提到,被砍原因或与版号相关。
另一位来自网易游戏的内部人士告诉红星资本局,早在2021年8月,版号收紧的风声传出后,网易游戏的部分在研项目就已暂停,杭州、广州的项目组都有涉及,大部分员工转去其他项目组,小部分员工选择了跳槽或离职。该内部人士表示:“公司对这些项目做了整体评估,选择及时止损。”
IGG游戏的内部员工向红星资本局证实了裁员的消息。该员工表示:“上海和福州的部门裁员了一些人,出海的项目没有受影响。”该员工还提到:“现在的游戏圈裁员是正常现象。”
红星资本局发现,今年1月,完美世界(002624.SZ)就曾披露:“2021年公司对游戏团队进行精简和调优,调整部分跟公司未来大方向和调性不契合的团队。去年第四季度已经优化了几百人。”完美世界表示,优化还在继续,后续有可能进一步下降,预计优化将减少几百到一千人,包括研发及相关部门。
除了完美世界,TapTap母公司心动网络也在1月底被曝出裁员的消息。据澎湃新闻报道,心动CEO黄一孟在社交媒体上坦言确实有团队调整,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增减,但“并没有所谓的一刀切”。
不久前,百度(09888.HK)也传出游戏部门出现裁员潮的消息。据经济观察网报道,从几位接近百度游戏的人士处了解到,百度游戏目前还没有全部裁员,员工也没收到正式通知,但已经陆续被分期约谈。
就在2月21日,港股恒生科技指数持续下跌,包括心动公司(02400.HK)、快手(01024.HK)、哔哩哔哩(09626.HK)、腾讯(00700.HK)、网易在内的多只游戏股受挫。据界面新闻报道,游戏股受挫或与一则传闻有关——多个社交平台上流传的消息称,2022年将不会发新的游戏版号。
值得一提的是,网易、莉莉丝、IGG游戏公司内部人士均表示,未来,海外业务会是国内游戏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去年11月份,商务部、中央宣传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根据Sensor Tower发布《2022年1月中国手游发行商全球收入排行榜》,数据显示1月份34家中国厂商入围全球手游发行商收入榜TOP100,合计吸金22.6亿美元,占全球TOP100手游发行商收入近39%。
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2
2月21日,游戏公司股价集体重挫,尽管此后被证实为乌龙,但一大行业背景是游戏版号审批已经暂停了7个月,仅从时间上看,直追2018年总时长为8个月的版号停发期。而在游戏版号悬停的7个月时间中,一些小型游戏公司裁员甚至关停,而一些大型游戏公司则加快了出海的.步伐。
“乌龙”背后:版号暂停7个月
2月21日,在腾讯控股股价收跌5.23%、市值蒸发约2500亿港元后。腾讯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张军发布微信朋友圈澄清,其为“谣言”。张军在朋友圈中表示:“一下午,谣言变种了好多版本”。
在当天,有关游戏版号放开将持续推迟至11月,甚至2022暂停发放的传闻甚嚣尘上。尽管传闻被辟谣,但乌龙事件背后则是,游戏版号审批已暂停了近7个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游戏审批结果的更新时间一直停留在了2021年7月22日。
《华夏时报》记者从多位游戏从业人士处获悉,自2021年春节前开始,有关游戏行业的诸多内容的调整要求传出,比如继续加强防沉迷不放松,禁止金钱至上,攀比消费,对废土题材、娘化男性、耽美等题材严格监管等。
这并非第一次游戏版号暂停,早在2018年,游戏版号曾停发8个月,不同的是,当时官方给出缘由称,由于监管部门调整,全面暂停所有游戏版号的发放。
自此后,游戏版号发放量减少。据GameLook数据统计,与2020年发放1405个游戏版号相比,2021年的版号总量减少了46.26%,这也是从2018年开始版号总量连续四年递减。
易观分析文化消费行业资深分析师廖旭华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2018年是因为部委职能调整,这次是因为审核内容和工作流程优化,前者相对而言重开预期比较明确,这次暂时还没有准确的重开预期。”
裁员与关停
2021年8月至今游戏版号停发给游戏行业带来了冲击不逊于2018年。网易(09999.HK)、莉莉丝、完美世界等在内的游戏公司要么砍掉部分项目、相关人员调整,要么直接裁员,甚至有中小型游戏公司直接关停。
完美世界在近期的一次投资者会议上表示,“2021年公司对游戏团队进行了精简和调优,把一些跟公司未来大方向和调性不是很契合的团队精简掉,2021年第四季度已经优化了几百人。截至目前公司研发团队有四千人左右,优化还在继续,后续有可能会进一步下降,预计这一轮优化将减少大几百到一千人,包括研发及相关部门。”
另据七麦数据发布的《2021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白皮书》,截至2021年底,国内应用商店在线游戏App数量达68.7万款,较上年同期降幅20.8%。原因之一则在于,国内游戏版号资源紧张,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年共发布712个移动游戏版号,较去年统计减少42.1%。
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22日至今,我国新增游戏相关企业超5.5万家,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但从游戏相关企业注销比例来看,自2021年7月22日至今,游戏相关企业注销约2000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3.16%。
廖旭华向记者分析,“版号停发必然会加速市场的洗牌,事实上也有大量的无论规模大小的公司都在进行业务调整,砍项目和裁员并不罕见。”
游戏产业分析师张书乐则更为乐观,他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上一轮版号停发,间接的引发了国内游戏公司的一轮优胜劣汰,同时让精品游戏和游戏出海变成了大势所趋。此后版号恢复发放,但总体数量较之停发前少了许多,除了继续对游戏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外,也在激发国产游戏厂商自身的创造力和风险抗性,因此,此轮尽管还会继续催化优胜劣汰,但本质上对游戏产业格局不会有影响。
出海加速
东边不亮西边亮,在国内版号暂停以及国内游戏市场面临较严监管压力下,游戏公司也在加速出海。
以掌趣科技为例,由于商誉减值,掌趣科技2021年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亿元–-14亿元,上年同期为3.17亿元,由盈转亏。为应对市场变化,掌趣科技称在游戏业务方面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提升海外市场占有率。
对于游戏公司出海,有不愿具名券商分析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游戏出海是国内大部分游戏公司的选择,对于小游戏公司来说,国内游戏市场集中度过高,腾讯网易占了大概80%市场份额,去海外寻找增量市场是必然选择。“国内整体游戏环境也不是太好,2021年出台了很多游戏监管的政策,国家层面也鼓励游戏出海,出海不受到版号的限制。”该分析师还表示。
“真正致力于精品游戏的中小公司也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产品去海外市场争锋、参与全球化竞争,跳出国内已经饱和的存量市场,去进击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寻找发展新机遇。”张书乐表示。
国盛证券研报数据显示,在国内手游用户增长趋缓与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游戏出海玩家增多,国产手游规模与份额实现高增。2021年中国自研手游出海规模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6%,2021年上半年,海外TOP2000移动游戏发行商中23.4%来自于中国,同比增长3.6%。
中信证券分析师王冠然认为,2021年以来,监管机构针对国内游戏行业出台了涵盖未成年人保护、游戏玩法和内容、游戏审批、游戏宣传等监管政策,版号也处于暂缓发放状态;同时政策端也在强调文化自信并鼓励优秀文化内容出海,游戏供给端出海意愿较为充分;从需求端来看,海外移动游戏市场空间是国内移动游戏市场两倍体量,相比中国手游玩家渗透率70%的水平,2021年欧美主要市场手游玩家渗透率仅为40-50%左右,海外手游渗透率和付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海外游戏需求端渗透空间广阔。
多家游戏公司被曝大裁员、砍项目3
对于国内游戏公司来说,过去的一年并不好过,而今年也注定不舒服,今天腾讯等游戏公司股价大跌,虽然盘后腾讯澄清“重锤”传言消息源头某雪球用户已主动销户,但这已经掩盖不了行业目前糟糕的现状了。
据《证券日报》报道称,今年国内不发版号才是最大的利空,业内农历年前就已知道,而不少游戏公司从业者甚至直言,他们已经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版号上。
据新浪科技报道称,有媒体援引一位游戏公司负责人的信息称,今年国内不发版号才是游戏行业的最大利空。国家新闻出版署相关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暂无明确回应,可以关注官网公告信息,但目前仍在正常接收游戏公司的版号申请。
事实上,随着版号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也开始裁员。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出现人员“优化”,这意味着游戏领域的“裁员潮”范围正在扩大。主要原因仍然和版号有关。
据GameLook数据统计,与2020年发放1405个游戏版号相比,2021年的版号总量减少了46.26%,近乎“打对折”,而自2018年开始版号总量已连续四年递减。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以来,随着版号收紧,国内关停的游戏企业大概在38000家左右。这是在倒逼游戏行业精品化。在游戏行业还没有版号之前,国内游戏的管理是非常混乱的。
此外,业内认为“鼓励出海”也是版号收紧的原因之一。毕竟之前相关部门发出的规定通知也显示,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不过有从业者表示,版号一停,确实能倒逼企业出海。但也会出现一个趋势,纯中国风游戏会越来越少。版号如果继续暂停下去,像修仙、玄幻等题材的纯中国风游戏会越来越少。中国风游戏在亚洲市场表现较好,比如菲律宾、越南等这些比较容易理解相关题材的国家,欧美外国玩家理解起来就有些门槛了。为了全球化,游戏公司也要契合海外玩家的审美习惯。例如爆火的《原神》,元素就非常多元。”
目前上市游戏公司纷纷陆续开展海外业务,版号对未来业绩不会出现太大影响,企业裁得更多的是局部业务线,大多是原本就做得不太好的。目前行业普遍观点是,通过版号的调控,更多国内精品游戏得以输出到海外,实现全球化,占领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