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兵马俑能有多像真人看完保证吓你一跳
彩色的兵马俑能有多像真人看完保证吓你一跳
2023 年 7 月 5 日,科普中国 · 星空讲坛以 " 科技赋能,让文物 活 起来 " 为主题,邀请 5 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博、历史专家,从文物的发掘、修复、展示、保护、交流等方面,讲述科技如何赋能文物保护,让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带来演讲:《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
以下是申茂盛的演讲节选:
看兵马俑,首先要了解秦始皇。
秦始皇为什么要建兵马俑?这就要了解一下古代人的生死观。
过去的人认为人死了之后,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所以他就要把生前的财富都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这种观点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
但秦始皇的格局要高很多,他不仅是把财富带下去,他要把一个大帝国带下去,所以我们认为他有很多很多的陪葬坑,到目前为止,大概发现了190 多个陪葬坑,这些陪葬坑很多都模仿他的官署机构,他要把他的官署机构带下去继续统治。
兵马俑考古回顾
兵马俑是表示秦始皇军事内容的陪葬坑,总共有三座,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这三个俑坑在秦始皇帝陵城的外边,离城垣大概有 1.5 公里。
秦始皇陵区遗迹平面示意图。
供图:申茂盛
一号坑面积 14260 平方米,是以步兵为主的陪葬坑。
二号坑比较复杂,包含车兵、步兵、骑兵等诸军种混合军阵。
三号坑比较小,是士兵环绕型的,我们认为是" 军幕 ",就是指挥部。
供图:申茂盛
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考古收获
一号坑曾经进行过三次发掘。
分别为从 1978 年 5 月到 1981 年 9 月、1986 年 3 月到 1987 年初、2009 年到 2022 年。
一号坑三次发掘区。
供图:申茂盛
发掘现场。
供图:申茂盛
发掘现场。
供图:申茂盛
第三次发掘的考古收获有:
1
俑坑的军阵排列与俑的种类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第一次考古发掘和第二次考古发掘的军阵排列基本是对称的,以第六过洞对称性的排布。
第一、第二次发掘(前 10 方)军阵的排列。
供图:申茂盛
不仅如此,陶俑的种类在不同的区域排布是不一样的。
比如前区都是不穿铠甲的,两边是头上戴小帽子的,再往后面都是头上是圆疙瘩,叫圆髻,再往后面全部是扁髻。
即使同为扁髻,不同的陶俑也有不同。
比如下面这张图,左边的陶俑手是半举的,右边的陶俑手是下垂的,半举的是拿长兵器的,下举的是拿弓箭的。
根据这些不同,我们把第三次考古发掘的军阵进行了排列。
比如,八过洞和九过洞都是前面是长兵器、后面是弓箭手,十过洞全部是长兵器,到十一过洞基本是以弓箭手为主,但是有几个拿长兵器的,而这几个拿长兵器的全部是当官的。
G8 —— G11 陶俑位置分布。
供图:申茂盛
同样是当官的陶俑,也不一样。
比如下面这两个陶俑,铠甲的一个甲片多一点,一个甲片少一点。
甲片多一点级别高一点,甲片少了级别就低一点。
除了甲片不一样,腿也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头上戴的帽子也不一样,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半圆形的,这样我们就把它们区分开来了。
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个特殊形式的俑(见下图),它的手是外翻的,在以前我们认为可能是做错的,但是我们这次挖掘的时候,在现场它就是外翻的。
这个俑到底干什么的,我们确实不知道,后来经过研究,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军队里面一定有大旗,它是扛大旗的。
2
车属遗迹与武器装备
以前我们发掘到的车都非常不好,因为它们是木制,而且都被烧了。
本次发掘的亮点在于出土了一批完整的车属遗迹、笼箙(l ó ng f ú,战车的无盖兵器箱)。
出土的这些箱子(现在我们称之为 " 笼箙),过去以为是用来养马的马槽,但这次发掘,我们看到里面有丝织物,还有一些箭头,所以它可能是装弹药、弓箭的储物箱。
由此,我们认为这个战车不仅是用作指挥,还带有运输的功能。
供图:申茂盛
以往我们认为秦俑坑中所发现的武器,有戟、矛、铍、槊、戈。
但是不是这样,现在也有了新的认识——认识一个长兵器不仅要注意到兵器的头,还要注意它的兵器把和兵器尾。
秦俑坑出的兵器尾有三种形式,可以看下面这张图,图 4 是很短的那种,图 1 和图 2 是中间有三个棱的,图 3 中间是光的,这三个是不一样的。
兵器尾图片。
供图:申茂盛
非常短的这种对应的是铍(p í,一种长柄刺击兵器,形制与短剑类似),一种特殊的武器。
出土的铍。
供图:申茂盛
上图图 4 Ⅲ型铜镦的实物图。
供图:申茂盛
下图这种武器叫戟,它由一个戈,一个矛组成的,完全复原好是 2.88 米,非常漂亮。
有没有戈?我们发现有戈。
但是戈的前面,能看到残了一段(见下图),我们认为这个东西还应该是戟的一部分。
供图:申茂盛
也发现有矛,但是所有的矛都没有兵器把(见下图),我们认为这个矛可能要和戈组合起来才能组成戟。
这次发掘出了 5 把完整的剑,而且有1 把剑就在身体的左侧挂着,原始位置都没有变,非常难得。
秦俑坑出的剑,现在看来应该有两种,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上面一种和下面一种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兵器的首,上面这种是圆形的。
第二个是挂剑鞘的地方,我们叫做" 彘 ",还有剑鞘后面的部分,我们叫做" 珌 ",它们的形制是不一样的。
这两种剑的使用级别不同。
我们再讲一下弩,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完整的弩。
这里面有一个东西非常重要,就是圈红的部分横的木头。
过去我们认为它是幍(类似网球拍那样一个带子)里面的一个支撑木,后来发现不对,这个东西叫檠(q í ng)木。
从下面这张图里可以看到,它上面还有一个木头、一个小圆孔。
它的作用其实是把弩在不使用的时候绑起来,对弩进行保护,等到打仗的时候再把它取掉,所以这是一个保护性的措施。
也因此,我们认为兵马俑的状态不是临阵接敌的状态,是类似于受检阅的状态。
供图:申茂盛
我们还清出了指挥性东西,比如鼓、鼓槌、盾牌……这也是在兵马俑坑第一次发现盾牌。
漆鼓。
供图:申茂盛
盾牌。
供图:申茂盛
3
陶俑制法认识上的新突破
过去我们认为兵马俑的制作是做好之后再覆上一层泥,然后进行雕刻。
这次我们发现秦人做事非常非常的认真,或者叫死板,他们是把陶俑的双臂单独制作,待陶俑躯干完全作好并且二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包括铠甲完成后,才粘接双臂。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看下图,胳膊下面这些甲片全部都做出来了。
陶俑制法的发掘。
供图:申茂盛
4
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
兵马俑里面有很多彩绘,在开始发掘的时候,我们以为兵马俑发掘停了那么长时间,可能彩绘保护已经相当差了,或者就没有了。
但是没有想到挖下去之后,因为兵马俑曾经进过水,很多陶片等于是掉到泥里面,被土给糊住了,所以很多彩绘都保留了下来。
彩绘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白、黑、紫、蓝,最重要的有中国蓝、中国紫。
供图:申茂盛
大家知道兵马俑挖出来全部都是碎的,碎的怎么办呢?我们就像拼积木或者拼拼图一样,把俑挖出来之后,按照它的个体一个一个分门别类,先把每个个体找清楚,找够了之后一个一个把它拼起来。
在拼的过程中是不用胶的,而是拿绳子把它们缠起来,让它们立起来,这样就能够一点一点从低往高拼好。
拼好之后我们再交给修复人员,由修复人员按照他们的工作程序来进行兵马俑的修复,一件一件来进行修复,已经修复了 140 余件。
被复原的兵马俑 供图:申茂盛
在发掘的时候,我们还对土遗址进行了保护和加固,也对所有资料进行了 3D 扫描。
考古工作可以说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因为挖完之后,可能这些东西迹象已经不存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留下一些资料来,供我们研究,供我们后代研究,供社会人员研究。
当然,最重要的是编写报告。
目前第一阶段报告已经编写出版了,现在我们正在编写成下一阶段报告,希望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够跟大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