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青年》,其实是一个跳霹雳舞的青年,不过他的态度很摇滚
《摇滚青年》,其实是一个跳霹雳舞的青年,不过他的态度很摇滚
八十年代是朝气蓬勃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呐喊自己的声音。
电影亦然。
1988年,由田壮壮拍摄的影片《摇滚青年》,有着其独特的地位。
这电影名字有点误导人,摇滚青年,其实全程和摇滚关系不大——那时候中国“摇滚”离“摇滚”尚远,离“迪士科”很近——《摇滚青年》讲的并不是“摇滚青年”,这些青年与摇滚乐并没有关联。其实是一个跳霹雳舞的青年,不过他的态度很摇滚!也就是,此摇滚说的是一种崇尚自由的精神摇滚,自由,才是这部电影中所传递的主旨!
那一年,我上高二,每当经过路口的这个电影的广告牌前,我都很想看。
本片绝对称得上是歌舞影片,电影用舞蹈堆砌了太多时间,大量的霹雳舞表演让人应接不暇。北京街头那许多跳霹雳舞的青年让人难忘,许多火爆、帅气的霹雳舞表演及摇滚歌演唱的场景,尤其天安门城楼跳霹雳舞的镜头很让人难忘。
饰演跳霹雳舞青年的演员是陶金,一身杰克逊的装扮,鲍伊的发型,美国味的中国霹雳舞王子----你要说他帅吧?二十多岁看着却跟四十多似的。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了。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个青年绝对是霹雳舞的首席弄潮儿。当年不知引领了多少人走上街头去跳霹雳舞。
陶金的舞蹈设计挺好莱坞,虽然看起来年代感十足,但是仍然让人看得很燃!
他跳霹雳舞的那些高难度动作,能让你觉得,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
电影里,淘金饰演龙翔,他的恋人园园,由马羚扮演——年轻时的马羚可真是丰满圆润!
影片中,新旧观念的矛盾十分明显——女友马羚反对他对传统的舞蹈团体制的背离——改革初期,龙翔和圆圆是追求不同的两类人。
一个接受了“霹雳舞”意识和技巧的青年,自感不容于单位——一家舞蹈团,于是离职走上社会。
时代即将进入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的文化萌芽状态已然成熟——青年们结束了成长的挣扎,却又不得不面临现实的束缚。
龙翔就是一个执著地去追寻理想的人,电影围绕他去顽强地表现出那个转型剧变时期痛苦、迷惘的一代人寻求前途和希望的奋斗。
片子其实也是用陶金的亲身体会勾勒的——学院和街头舞蹈文化冲突和融合。
如果认真欣赏这些舞蹈,你会感觉它们简直太愤怒了,太有爆发力了,感情太饱满了,简直要爆炸了——这就是80年代末青年狂野的精神状态。
导演田壮壮,无疑也是超前与格格不入的,所以才会醉心于表现让青年们耍酷。
霹雳舞,轮滑,滑板,极限车,涂鸦,吉他摇滚乐……
一茬接一茬,玩过了,但是现在还是有青年在玩。
没办法,谁让咱青春呢?有情绪,须解决,得发泄——至少那是一代青年人亦真亦幻的理想写照。有劲得使,扑心肝做一件事,才不枉青春!
服装大胆,精神饱满——这就是亲切尴尬的八十年代审美。
后边的杂技、京剧,武戏都加入了霹雳舞。酷炫,够拼,绝对算得上肢体的解放。很青年,很有青年劲儿!
离职后的龙翔与一家时装公司开始了合作。
饰演女经理罗丹的是成熟性感的史可,代表着新兴的商业体制。
夹在传统体制和商业化的中间,龙翔感到双方的压力和极度的不适应。显然,这也不是他的追求。
史可年轻时也那么成熟,充满青春时尚气息和现代感,热烈奔放。
女经理向他暗送秋波,但龙翔宁愿选择文艺女青年也不愿选择女企业家,这是个纯粹到近乎偏执得向往自由的人。
转型期的人,对自己的选择往往惴惴不安。本片无处不在体现那种追求自我的执著与真诚,同时也始终存在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对立和仿徨——这些都是一个年代青年心灵的最真实写照。这种精神在当今进退维谷的国产电影中被稀释了,第五代导演放弃了曾经执著的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讨论与追求,这也是我热爱八十年代国产影片的原因,也使我更愿意回首那个曾经年少轻狂的岁月。
人不是以生命的长度来衡量的,也不是以占有多少财富来衡量的。热爱事业,追逐梦想的人,往往都是付出了很多常人见不到的努力,以牺牲个人幸福为巨大代价的——陶金象一颗流星划过天空,拍过这部电影九年之后,一代舞王就这样离去了,悄无声息,似乎象征着那个年代雕琢的风格被风蚀和遗忘。陶金在年轻的生命里绽放出热烈的光芒,但委实走得太早了。
电影用一场演出来做高潮部分——现代舞蹈与时装表演合二为一,取得了成功。
但是,龙翔的精神依然茫然无所措,于是又脱离了时装公司。
接下来是朱迅在电影中很出彩的部分,小小这个角色设置和龙翔很不一样,一点也不拧巴。
这就是龙翔生命中三个女性三种生活的选择,圆圆是最保守的,罗丹是最冒险的,小朱迅是最自由的。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场景。
一,是龙翔在自己独自奋斗成功后敲开女友的家门,只是迎来她一句“我已经结婚了”的回应。
第二,是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脚步在雨中踯躅,周围依稀看出长安街的景象。
应该说,男主人公多角恋的情节处理得比较模糊,同时比想象中开放许多,但给人的印象却依然很纯真美好。
这是一个刚刚开始开放的时代的印证:个体户、时装模特、霹雳舞、包括婚前性行为,有一些故作先锋,但是实际满足观众时代想象的感觉。
朱迅那时候还是小毛孩,十几岁的朱迅饰演一个干净、倔强、自我的女孩子。
小朱迅这样的女孩到今天也是特殊的,拥有朴素的心愿,踏实工作,自在生活,做过裸模,也不在意同居。
她人小道业深,分析龙翔的心理,说他属于“初级阶段综合症”。
此言不虚——国情使然,我们总试图找第三条路。赶上了西方80年代末霹雳舞带来的新一轮歌舞片浪潮,但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小小的表现很潇洒——以身相许后,并不挽留对方:“钥匙放那儿,你想带就带上, 不想就留这儿。”
拿走与否随意——这是最终的自由的标志。
最后的结局很朦胧。
录放机反复播放着那首歌让人心醉,龙翔面对钥匙的玩味和思考,他的眼光依然迷茫。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将在哪里呢?
最后的结尾也是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