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是什么故事(故事原型为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是什么故事(故事原型为八女投江)
今天,我们来一同回顾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拍摄的影片《中华女儿》,本片是由凌子风、翟强执导的战争电影,由张铮、岳慎等主演,于1949年12月10日至16日在亚洲妇女大会献映,1950年1月正式公映。该片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冷云、胡秀之等抗联女战士为抵抗侵略者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
剧情讲述于1936年秋,东北人民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奋起反抗。他们纷纷投奔抗日联军,打击日寇,一群从事不同劳动的妇女也因此走到了一起。女战士胡秀之的丈夫被日本鬼子烧死,为了给亲人和乡亲们报仇,她参加了抗日联军。
在夏季的密林里,胡秀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女指导员冷云的丈夫周小队长接受了组织的任务,到敌占区做秘密工作,不幸被捕牺牲。消息传来,冷云虽然十分悲痛,但她仍然接受了炸毁敌人军火列车的艰巨任务。女战士们成功地炸毁了敌人的军火列车,在完成任务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大批敌人正在向抗联大队的营地行进,企图偷袭,情况十分紧急。冷云一面派人给大队送信,让大队转移;一面率领着几个战士们边打边走,将敌人引到了牡丹江边。在枪林弹雨的激战中,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最后只剩下了冷云、胡秀之等八个女战士。
冷云牺牲后,胡秀之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女战士们拼光了最后一颗子弹。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她们砸碎了心爱的步枪,面对着像野兽一样嚎叫的敌人,义无反顾地跨进了滔滔的牡丹江水,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该片是颜一烟第一次创作电影剧本,导演凌子风也是第一次执导电影。该片更是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和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 。
说起“八女投江”的故事,源于真实的历史记录: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986年9月7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2021年3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之八女投江。
据朱安平在《<中华女儿>气壮山河》一文中记载,编剧颜一烟开始接到剧本创作任务时颇为意外,因为她刚调到东影,而且之前从未做过编剧。时任东影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的陈波则激励她担负起党交给的任务。在陈的鼓励下,颜一烟马上赶赴东北各地搜集抗联材料,历时五个多月,涉足十多个城市,访问了一百多位参加过抗联的战士。她还特意钻过密林,体验抗联的游击战斗生活。在采访中,“八女投江”的故事最令颜一烟感动并产生创作冲动。
由于八位女英雄是普通指战员,颜一烟在采访时未能获得关于她们生平的详尽材料,只知道冷云以前是佳木斯的小学教员,做过地下工作,与丈夫一起到了抗联,胡秀之打仗英勇。在创作剧本时,她根据所搜集的关于抗联的众多素材为女英雄们设计了身世和表现,但最后“投江”的情节是完全真实的。剧本原名《抗联的女儿》,后改为《中华女儿》并交由凌子风执导 。
接到拍摄任务后,凌子风先认真研究了剧本。他认为,剧本给每个人写了一段身世,是平均主义的做法,等于没有重心的八幕戏。于是,他提出修改剧本,选择胡秀之作为代表人物着重刻画。凌子风直接操刀修改剧本,他为胡秀之设计了剪去象征“封建疙瘩”的旧式发髻、第一次行军礼手心向外等细节和负伤后强忍剧痛追赶队伍的情节以展示其成长过程。
进入实际拍摄时,凌子风确定以纪实手法和原生态风格加以表现,特意率领全体演职员开赴东北镜泊湖地区的原始密林,深入抗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完全运用当地实景进行拍摄,就连战斗场面也是真枪实弹。由于是第一次拍电影,凌子风没有条条框框,比如全片近六百个镜头,仅全景就有二百七十个左右,占了近一半,这在当时中国电影中极为罕见。他的做法招致了压力,但他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正是由于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坚持和努力,《中华女儿》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50年,《中华女儿》获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一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