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墨梅图》:永绝仕途的他,画出了如此这般的梅花
王冕《墨梅图》:永绝仕途的他,画出了如此这般的梅花
文/冯海啸(博物馆有得聊资深文化艺术讲师)
吾家洗研池头树,
个个华开澹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歌咏梅花的小诗,作者没有对梅花的形态进行过多的细致描述,而是以简练清新的笔调写出梅花淡雅的颜色,最后借花的香气言志,表达出作者不群的志向。这首小诗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因此脍炙人口,它的作者就是元朝著名的花鸟画家、篆刻家,画梅的高手——王冕。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被题写在《墨梅图》卷上方。让我们将画卷徐徐展开,一同来欣赏。
此画以半熟的宣纸为材料,纯以水墨描绘,不假设色。右侧中部起首,先以浓墨拖出长长的梅枝,一波三折,中部拱起,到梢间上扬,用笔劲挺而极富弹性,并把画面分割成上下两部分。
紧接着,用略淡的墨色于画幅右边侧从下往上依次出枝。上方的短枝向下弯曲,与长枝相呼应。画枝的同时留出花朵的位置,用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功力。
主次一定,布局自然就有了。剩下的工作就是开花点朵。画家采用没骨法,将绽放的花与未放的蕾穿插布置,精心安排,用淡墨写出梅花的未开、半开、全开的形象,以及偃、仰、正、侧、向、背等各尽其态。最后趁画幅半干之际,用笔尖蘸干净的浓墨点花蕊、花萼以及苔,下笔干净利落,点划分明,一下子就警醒了画面。
纵观全画,用笔不温不火,不徐不疾。写枝、花、蕾聚散穿插,疏密有致,寓布置安排于无意之间,毫无造作之感。到画幅左侧,上挑的梅梢将整幅画面收结,犹如“曲终收拨”轻快爽利。画幅上方空白处以俊朗的小楷题写七言绝句,诗后署题“王冕元章为梁佐作”;并钤“王元章”、“文王子孙”印章各一枚。此画文雅隽永,画品、诗品、人品融为一体,令观者仿佛闻到了淡淡的梅香。
王冕,字元章、元肃等,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生年不详,卒于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浙江诸暨枫桥镇人。王冕的远祖是官宦家庭,居函谷关以西,后始迁居浙江诸暨,传到王冕这代已经是一贫如洗的农民了。王冕所生活的朝代是由北方蒙古族建立的起来的大一统的朝代。尤其在建朝之初,民族矛盾与冲突还相当激烈,社会中潜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元朝的贵族统治者还对对原来南宋境内的广大人民抱有歧视,他们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等人。王冕生活在淮南,属于最末一等的“南人”。早年的王冕,也曾一度热衷于仕途功名。他曾专心地研究兵法,学习击剑,有澄清天下之志,也常以伊尹、吕尚、诸葛亮等历史上的贤臣自比,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南宋末年至元朝初期,科举制度却一度被废除,残酷的现实使得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不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来一展自己的才华。直到皇庆元年(公元1313年)元仁宗才议恢复科举,翌年(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正式开科取士。此时王冕已经是27岁了。由于他身处淮南,屡试不第,既贫穷又无功名,自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而后,他壮游南北,亲眼目睹了蒙古贵族们的昏聩暴虐,以及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平等而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使她对社会现实认识得更加透彻;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永绝仕途,隐居于诸暨枫桥镇北九里山水南村中,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又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劳作之余以诗、画为乐,弹琴赋诗,饮酒长啸。
王冕隐居地,九里山梅花屋
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元朝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与研究的朝代。北方的蒙古族建立政权后,政治的残酷与现实社会的打击令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在自然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安适。此时的中国画坛在花鸟与山水画领域成就尤为突出。尤其是文人画的兴盛,以及纯水墨作品的大量出现,以黑色为主调的水墨画甚至可与设色作品相匹敌。在元朝,文人画真正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王冕,便是元朝文人画家的代表。他的诗,充满了反抗精神,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和国家前途的深切关爱。他的画,以梅花作寄寓,不单纯是在描写自然物象,而是托物言志。虽然是随意点簇,却笔法洒脱;虽然繁花似锦却毫无纤弱之病。与铁骨铮铮的枝干相应,益发显得珠玉迸发,清气袭人。《墨梅图》最后流入清宫内府,乾隆皇帝在画上题诗:
勾圏略异杨家法,
春满冰心雪压腰。
何碍旁人呼作杏,
问他杏得尔清标。
为花写照,为鸟传神,是中国花鸟画的精神所在。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可以感受到画家从不趋颜的傲骨,以及那颗不与世俗相沆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