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是谁实施的(闭关锁国是谁实施的呢)
闭关锁国是谁实施的(闭关锁国是谁实施的呢)
谈及大清,大多数人想到的总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
这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他意味着中国文化、政治、中国经济从这个时期开始断裂,却又再次浴火重生。
于是,作为一个末代的封建王朝,此时的统治阶层们就成为了后世口诛笔伐的对象,贪婪、自大、懦弱、目光短浅是他们的标签,闭关锁国、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逆来顺受是他们的罪行,被列强侵略和瓜分,仓皇叛逃弃百姓于不顾是他们的结局。
在后世的印象里,这些统治阶级好像都是无能的,是腐败的,是愚蠢的。
但再细想一下,一个从马上打下了天下、开疆拓土的泱泱大国,一个将人口发展至中国历史上顶峰时期的大国,何至于庸碌无能至此?
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为何他们仍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最终依然逃脱不了亡国的结局呢?
在这其中,固然有统治阶级不可推卸的罪责,同时,也是大清百年以来的积弊,以及当时的客观环境所导致的必然选择。
封建统治者们做出这个抉择,非蠢非愚,而是他们心中有一把自己的尺,他们衡量利弊之后,知道这是保全他们封建统治的唯一办法。
“闭关锁国”源自何时?
在清朝之前,“闭关锁国”的政策早已有之,在明朝朱棣时期因为受到倭寇的侵扰,在东南沿海地区就开始实行闭关政策了。
当时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人贸易之间,既不允许中国人到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的商业贸易。
也许这不禁令人奇怪,明永乐年间,不是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吗?
但我们要明白,当时仅仅只允许朝贡贸易,也就是国家的贸易往来,而民间私人是不准出海的。随着明朝历代的严苛政法,倭寇之患愈演愈烈,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愈加严格了。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权衡
后来大清王朝取代明朝取而代之,一个新的强盛帝国在崛起。
但是,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统治,当时社会内部矛盾是比较复杂而激烈的,人民反清的起义此起彼伏。
统治阶级担心日趋频繁的中外贸易往来会让反清人士有可乘之机,勾结外邦人士联合起来撼动大清的统治。
因此在海外贸易方面除了沿袭明朝的成规之外,不允许外国商船进入广州,只允许在澳门交易以外,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海禁政策。
在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进一步限制了国家与外邦的往来。
此举除了能够加强对国家社会的管理之外,还能让国家垄断海外贸易市场,抑制民间的资本发展,与“重农抑商”的政策是相契合的。
自然经济与商业经济不同。
自然经济的周期性和垄断性更利于集权统治,但商业经济一旦在民间发展起来,便更容易脱离延续了几千年的统治管理,让人们手头拥有更多的资金,也让社会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活跃。
这无疑是戳中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敏感神经。因此中外贸易往来是必须被截断的。
而当时清朝的商品经济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一直在冲击着原有的自然经济,因此在原有的封建统治基础之上,唯有进一步加强和维护封建统治,才能稳固住清朝统治者的根基。
除了想要稳定内部的朝局,彻底遏制住抗议分子的抗议活动以外,清政府也担心外来文化会加剧国内对清朝中央集权反抗的浪潮。尤其是在乾隆时期,黄宗羲等人抨击君主封建专制的思想已经开始传播。
再加上当时清朝的人口出现了中国历史以来第一次井喷式的增长,粮食资源不足以满足如此多的人口,许多老百姓虽然不至于饿死,但也常常饥肠辘辘,仅仅在生存线徘徊,人民不免怨声载道。
此时西方开放自由的资本主义文化倘若大肆流入国内,再加上“睁眼看世界”的人士带来的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声音,积怨已久的人民,必将在反清反集权的基础上再添一把柴火。
就好像“文艺复兴运动”借着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将高高在上的宗教神权,推下了统治地位一样。乾隆也害怕西方文化加剧人们的抗争思想,让人们从奴役压迫中觉醒,从而将封建集权统治推翻。
因此清政府毫不犹豫地坚持着“闭关锁国”的政策。
统治者的傲慢
而除了在利益各方面的权衡之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便是当时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而言呈现的仍然是一个正向发展的态势。
虽然商品经济逐渐发展,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定的态势,国家基本盘的商品需求基本可以在国内实现自给自足。并没有非常必要的外贸需求。
作为统治者而言,乾隆无需在外贸交易之中向外邦俯首称臣,也无需将所条件摆到桌面上进行你来我往的商业谈判,更不愿将国际商业贸易的利益割让给百姓与外邦,还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天朝上国”一方面的确是开疆拓土的大清真实的实力写照,但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乾隆一叶障目的罪魁祸首。
他或许一直认为这样挺好的。
但却忘记在更加宏观的视角上去衡量一下清朝所谓的“好”究竟是多好。是否会在外邦的坚船利炮之前毫无还手之力,是否会让百姓和国家持续积贫积弱,从根上开始逐渐衰败。
总而言之,“闭关锁国”的政策,并非是清朝统治者愚蠢地写照,更是作为统治者不思变、不思危的历史教训。
也向我们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天下,一味只考虑自己手握高度集中的权利,必将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