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农经济
什么是小农经济
人类生产能力的进步,乃是分工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在这些取得食物的劳动中,若能采用分工的方式,必然会比不采用分工的方式,所获丰富。例如,在合作猎取动物的劳动中,有人专门负责引诱动物,有人专门负责围堵,有人专门负责抓捕;长时间做引诱工作的人,往往比偶尔做引诱工作的人,有更高超的技巧;同理,经常负责围堵或者抓捕的人,也比偶尔做这些工作的人技巧纯熟。这些技能的提升,显而易见地,能为人类带来了更充足食物。
当获取的食物,经常能够维持部落所有人生存,还有剩余的时候,就允许个别长得瘦弱的人,不从事直接获取食物的劳动。他们有时间制造弓箭或者其他的生产工具,并用制造出的成品,与强壮的觅食者进行交换。随着技巧的逐渐纯熟,那些瘦弱者用一定劳动量制造的工具所能交换的食物,远比他亲自觅食得来的多得多!同样的,那些总是或者擅长从事觅食这项劳动的人,也免去了亲自制造生产工具的烦扰,他发现,用一定劳动量获取的食物,交换来的生产工具,比他亲自生产,数量多得多。这种分工,使专门从事某一劳动的劳动者,用交换的形式获取其他货物,比自己生产那些货物,更便宜。
据亚当·斯密说,他曾考察过伦敦生产针的工厂,在工厂里,人们的分工是如此细化——一人抽铁线,,一人拉直,一人切截,一人削尖铁线的一端,一人打磨另一端,以便安装圆头……装圆头、涂颜色,乃至包装,都有专人完成。就算是效率最低、仅雇佣了十个工人的工厂,采用分工的方法,一天也可以生产四万八千枚针。若让这些工人独立完成制针的工作,无论是谁,一天也绝对生产不出二十枚。
什么产业,只要采用分工的方法,其生产能力必然大幅度提升了。更多的产品,就能够维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产生了更大的需求,这些需求,又为更细化的分工提供了足够的动机。
既然分工能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分工,宁愿独立完成一整套工作?在农业改良的初级阶段,人们需要衣服的时候,必须要自己种植制作衣服的农产品,收获以后,纺成布,最后缝制成衣。这种生产方式,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依旧以制针业为例。若采用细致分工的方法,一个工厂一天即可生产数万枚针,可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这么多针足够人们使用好多年。换句话说,某一地区在数年里对针的需求总量,这样的工厂一天就满足了……在这样的地区,当人们需要针的时候,找到一位铁匠,花费一天的时间,打制几枚粗劣的铁钉,便足够使用了。类似伦敦这种分工细致的工厂,断然不会在这里出现。
市场的狭小,严重阻碍交换的产生,生产者没有细化分工的强烈动机,就限制了分工的细化,这也是生产力提升的主要阻碍。没有细化的分工,人们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比用交换的方法满足需求,更便宜。人们就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不能理解为并列或者先后的关系,后者陪伴人类走过了全部的历史时期,前者是后者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有人说,在“小农经济”的时代,不能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分析问题,这完全是无知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