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筷子由来之谜(破解筷子标准长度的千古谜题)
求解筷子由来之谜(破解筷子标准长度的千古谜题)
作者 王国杰 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
近年来,由于疫情的缘故,关心公筷的人多了,这是大好事。但是,有关筷子民俗文化的种种臆造、猜测也在网络上纷纷流传。其中流传最广、最能迷惑人的传言是这样一句话:“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不少人对此信以为真,于是纷纷转发,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深信不疑。某地教育部门居然把这句话误以为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而放入中考研究试题,令笔者瞠目结舌,可见此种错误传言祸害不小。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先生为此写了“筷子长度有标准吗?”一文。鄙人为正本清源起见,也抖胆狗尾续貂,谈些看法,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同仁。
“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这句传言大致表达了三层意思:
1、筷子的长度是有统一标准的,即七寸六分。
2、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了人有七情六欲。
3、有没有七情六欲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从筷子的长度联系到人的七情六欲,最后上升到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高度,咋一听,似乎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哲理。但是,这种说法是否反映了筷子发展的历史事实?是否合乎思维常理或逻辑?笔者作如下思考。
一、筷子的长度跟人的“七情六欲”有关系吗?
1、这种网络传言违背了人的基本认知。
“七情六欲”是指人的心理感觉,属于精神范畴。《成语词典》解释为:“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六欲,指从眼、耳、鼻、舌、身、意(意念)产生的六种欲望。”“七寸六分”是指物体的长度,其中的七和六是一种精确的数据。而“七情六欲”中的“七”和“六”只是一种约数,是对人复杂的心理感觉的一种大致的表述方法,并非是严格的数据。说”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把具体事物的衡量尺度等同于抽象复杂的心理感觉;把物质等同于精神。这不是无知,就是荒谬。
2、颠倒了筷子和“七情六欲”成语两者产生的先后时间,说明该传言的始作俑者根本没弄请“七情六欲”成语的来历。
筷子在明代以前称为梜、箸、筯,到明代才改称为筷。筷子产生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而这个成语产生于现代。“七情六欲”中的“七情”这个词,出处在《礼记۰礼运》篇。《礼记》成书的年代是距今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即公元前202年~公元221年的西汉时期。《礼记۰礼运》篇中的原话是:“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请注意,《礼记》中只提到“七情”,并未提出“六欲”。“六欲”在佛教典籍《大智度论》中,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和人相欲。“七情六欲”四字直到现代才演变为成语。《汉典》对“七情六欲”一词作出的解释是:“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六欲,指从眼、耳、鼻、舌、身、意(意念)产生的六种欲望。七情六欲总称人的情感和欲望。”可见,筷子的出现远远早于“七情六欲”这个成语。三千年前就产生的筷子怎么能代表现代才产生的成语?两者的时间关系明显颠倒。可见“筷子的七寸六分长度代表人的七情六欲”这种说法纯粹是好事者的臆测和杜撰,是对历史的无知。更有不少无良网络自媒体为赚取流量,不管该传言是否正确,抱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扭曲心态,推波助澜,大肆炒作,以致谬种流传,使不少人信以为真。
3、“七情六欲”真是人的本质吗?
什么是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而网络上居然有人言之凿凿说“七情六欲是人与动物的本质”,笔者不禁要问,这种说法依据何在?人的“七情六欲”是具体的,不是抽象孤立的,它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条传言的始作俑者抽掉了人的社会性谈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抽象“人性”,完全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荒唐的言论竟然在百度官方网上大行其道并被到处转发,不仅令人费解,更令人愤慨。
2019年11月11日,笔者偶然发现百度在征求“古代中国筷子的长度和由来”的答案,于是写了几句发上应征,结果居然被百度封掉。没想到堂堂的百度网如此无知、粗暴。万不得已之下,笔者只得署名“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再次申诉,百度才被迫道歉。以下是百度官方的道歉文:“201911月11日您对提‘请问在古代中国筷子的长度和由来……详细说明’的回答,已申诉成功,并恢复显示,对于造成的不便表示非常抱歉。”过后,该网站却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放任这种荒谬传言在百度上泛滥,可见此道歉完全是口是心非。
更为诡异的是,近日,笔者又突然发现百度上出现标题为:《2019年中考语文广西试题研究》的试卷。其中第二题为“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下面是“中国筷子”部分的第7小题。“⑺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含义。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在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网络上的错误传言居然已经堂而皇之登上教育殿堂作为中考试题,可见民俗文化贫乏的后果有多可怕。
上面是“广西中考试题研究卷”手机截图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这样的错误传言,竟然被某地教育机构当作精辟的筷子民俗文化入选为升学试题,实在是误人子弟匪浅,其后果不可想象。
二、秦始皇有没有统一筷子的长度?
迄今为止,古籍并无任何统一筷子长度的历史记载,但却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车同轨、度同制、书同文、行同伦”的记载。我们只要看看下文,就会明白为何历代帝皇都不去统一筷子的长度。
1、何谓“车同轨”?因为在古代没有水泥或柏油,所有驰道都是泥路,马车在泥路上行驶,车轮会将泥土压出深深的轮印,即车轨也称车辙。如果各地车轨不统一,致使交通不便,就会各自为政,危害统治。
2、何谓“度同制”?即度、量、衡三者必须各有统一的制度。如果度量衡不统一,各地生产的器物和货币势必会因计量单位各不相同造成生产、使用和兑换的困难。
3、何谓“书同文”?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秦统一六国前,六国各自为政,各国有自己的文字。不统一文字就会造成事实上的不统一。秦朝统一后,规定全国一律使用秦篆。
4、何谓“行同伦”?所谓“伦”,即伦理、道德、习俗。秦始皇为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用伦理事例刻石警示国人,并设置教诲百姓的乡官,用统一的法度治理人们的言行。
秦始皇为何不统一筷子的长度,现在已不言而喻。如果某种事物不统一并不会动摇皇帝的统治,秦始皇当然不会去强求“统一”。吃饭的筷子只是一种餐饮器具,筷子的长短尺寸只要能让人方便搛取食物,完全可以由各人自由选择,无关皇帝的统治地位。
三、我国历史上的筷子长度有没有统一标准?
上图是湖北云梦大坟头汉墓出土的竹箸16支,各长24厘米。
引自唐启翠的《大小传统互证互释:以“三礼”匕箸进食礼仪为中心》一文。
上图是1959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汉晋时期的7根筷子,筷子粗细均匀,表面光滑,长19.6至23.7厘米。
上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筷子长17厘米
其他诸如春秋时期筷子在17至18厘米之间,隋朝公主墓出土的银箸则长29厘米,唐代的筷子长29厘米至33厘米不等,宋辽时期的筷子在25厘米左右;明清时期的筷子长27至30厘米。
上图明代宫廷筷子也长短不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仿红珊瑚三镶银古筷
上图是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收藏家沈明华先生收藏的清代珊瑚筷长25公分
上图是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收藏家江峰先生收藏的20世纪80年代景泰蓝骨筷长21公分
四、筷子长度会不会趋向统一,有没有必要统一?
1、筷子的长或短是由客观需要决定的。
家庭人口的多少,决定了餐桌的大小和筷子的长度。农业社会人们注重世代延续的大家庭,劳动力的多寡意味着家族能不能兴旺发达。吃饭人多,桌子大,必然要用长筷子,以便能搛到远处的食物。但农业社会小家庭很多,餐桌不需很大,食物只需就近搛取,这就决定了小家庭适宜使用短筷子。现代中国已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智能化社会演变,小家庭越来越多,餐桌缩小,这些家庭自然喜欢使用短小灵巧的筷子。我国以前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人口少了,饭桌变小,筷子就会慢慢变短;现在国情变了,又号召多生多育,家庭人口多了,筷子又会慢慢变长。
2、筷子的长或短是由手指的灵活程度决定的。
由于手指的灵活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掌控长短不一的筷子,所以,只要筷子长度在一定范围适度变动,并不妨碍筷子对食物的搛取。
3、筷子的长或短是由个人喜好决定的。
有人喜欢长筷子,有人喜欢短小灵巧的短筷子。只要不影响使用,不妨碍餐桌礼仪,完全不必强求统一。筷子也商家必定会制作长短不一的筷子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五、现代除了常用的成人餐饮筷,餐桌上又出现了各种长短不一的专用筷。
网上传言中所谓“长度有标准”的筷子,是指常用的成人餐饮筷。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了常用的成人餐饮筷,餐桌上早已出现了儿童筷、火锅筷、刀筷、残手筷(助食筷)等多种餐饮筷。这些筷子,功能不同、花式多样、长短不一,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所以,筷子的长度今后不是趋向统一,而是更加种类繁多,长短更是趋向参差不一多样化。
上面是淘宝网的截图
六、 筷子文化来自民间的风俗习惯,不是任意的附加。
何谓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是“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的文化。(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民俗文化经常用美好且含蓄的寓意来表达,令人回味、愉悦、满足。比如采用隐喻、象征、谐音、动作、歌唱、舞蹈等等来表达祝愿、祈求、寄托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如,“浙江某地有个古老的传统,新婚夫妇进入卧室后,客人们将一把筷子从窗户扔进新房,让其落在地上”用“筷”和“落”的谐音隐喻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不少地区新郎新娘结婚当天要吃红枣,用“枣”的谐音隐喻“早生贵子”。不要以为民俗文化很直白,其实民俗大多用含蓄、隐晦、暗示等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各种期盼、思念、欢庆等情绪。而网上所谓“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的说法,是把度量具体事物的尺寸生硬地等同于抽象、复杂的心理约数。这是不符合常理的牵强附会,不是民俗文化的表现手法,它是经不起推敲的杜撰。它不是民俗文化,而是一种伪民俗。
参考文献:
唐启翠在《大小传统互证互释:以“三礼”匕箸进食礼仪为中心》;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文物>2000年第1期: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筷子۰饮食与文化》王睛佳著;《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筷子文化概论》徐华龙主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