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式微逐渐远去的丧葬风俗
传统文化的式微逐渐远去的丧葬风俗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去世的先人,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圣人的话是从教化民众的角度说的,要使老百姓民风淳朴,就要好好对待逝去的先人。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路上遇到办丧事的,都会表现出哀伤的样子,还会亲自去祭奠,这体现了孔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礼仪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都纳入礼的范畴。
礼乐制度世代为汉民族所遵循,对于丧葬,古人严格遵循着事死如事生,死者为大的礼仪,对待丧礼,极为隆重。
在古人那里,孝顺体现在心中,更要有形式,丧葬是孝的载体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丧事简办,推行火葬,禁止土葬。
丧葬礼仪逐步简化,人死后只有一个骨灰盒保存骨灰。
笔者所在的农村,当人老后,用地派车拉着到几十公里外的火葬场去火化,去了要排队,有些老年人不相信骨灰是自己的,常说烧了后随便给抓一把灰放骨灰盒了,孝男孝女们哭来哭去的,还不知道哭的是不是自己父母的骨灰。
但是,记忆中八九十年代的丧礼依然保持着古礼。
逢长辈咽气时,要在有山梁的堂屋,住在偏房的要抬到堂屋,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在堂屋里有梁才能托魂。
这时儿女们给穿上寿衣,有的还没咽气,寿衣也穿上。
咽了气后,开始盖上纸被子,烧香烧纸磕头,大门旁边放上叫魂的纸骨篓兜子。
这时候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的人来安排丧礼,一个家户的都来帮忙。
根据主家的意愿,是大办还是简办,全在孝子拿主意,丧礼规格定好后,全由办丧礼的主办,家人就不再过问了。
这时候全家人跪在灵前,还要拿着纸香到土地庙去豁倒头汤,哭着回来,家里堂屋摆上供桌,晚上一家子的孝子们轮流守灵。
安排丧礼的人会先给出嫁的闺女和在外的儿女们送信,儿女到齐后,拿着小镜子和白酒给死者净面,如果死的是女老的,要等娘家人来了才能入殓净面。
这时候要点上长明灯,烧上香,灯不能灭,香不能断。
丧父的丧事好办,自己家族决定。
丧母的儿子们要到舅家跪门,请舅父来商量发丧,娘家没什么说法时,才能定日子出殡发丧。
最麻烦的是,如果外甥不孝顺,舅家这一关可是很难过关的。
出嫁的女儿(包括侄女)要回婆家给公婆和长辈磕头讨服,夫妻两口子也要磕头,媳妇要给丈夫磕头,并给婆家的同族,凡有服的磕头报丧后,哭着回娘家。
丧葬期间凡是遇到人,无论老少,孝男孝女们逢人都要磕头,老人死了小三辈。
先定好发丧日子,有些地方是三天,有些时间更长,笔者所在的老家发3天丧。
以前条件好的都要找厨子,也有不找厨子自己家族妇女们给忙着做饭的,这叫忙人。
丧礼定好后,在五服内的亲戚都派人去送信报丧。
孝子的孝衣,哀杖孝绳,全由忙人给办。
孝子们要穿孝衣带孝帽,拉孝绳,父母双亡的儿女要拉双孝绳,其他男女都要戴孝帽,穿孝衣,拉孝绳附上白鞋柱哀杖。
如果儿子孝顺,哀杖留长点,让孝子省点力。
遇到不孝顺的,家里长辈们和办事的把哀杖截的很短,专门治不孝的。
在丧事花钱上,对不孝顺的,办事的和家族的忙人也会使劲花钱,治治不孝,出出气。
所以路人们看发丧的,从哀杖长短和办丧事上就能看出这家人孝不孝顺。
女儿要给老的扎纸,过去扎童男童女、纸花、摇钱树、马牛和房子等。
八十年代以后扎的也逐步现代化,开始给老的扎纸电视机、洗衣机和汽车的。
到出殡发丧这天亲戚朋友,都送挽帐和丧礼来吊丧。
吊丧的礼金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不等。
有女儿的,女儿的礼金往往最多。
有要面子的,女婿几千上万的吊礼都有。
丧礼等物由里柜记收,有到灵前祭奠的,主要的亲戚,要先迎客后送客,男的由男执宾,女的由女执宾,引路进行。
祭奠完由执宾带领孝子出门谢客要跪拜。
这天孝子得吃点苦头。
要是客多,出来进去谢客跪拜,有的跪的腿都红了,肿了,甚至站不起来。
午后开始发丧出殡,起灵前要开始祭奠,全家人包括忙人要排好了,起灵前再祭奠磕头一遍,送丧的贵客也要扎腰绳一一祭奠。
送丧的贵客都是女婿,俗称驾灵的贵客,贵客要扶着孝子们。
起灵后,路上还有路祭,重要的亲戚要路祭,三拜九叩,孝子要一一还礼。
记忆中的八十年代不让用吹鼓手,九十年代后开始流行放哀乐,有专门放哀乐的人。
在过去,起灵,吹鼓手乐上在前,忙众人抬起棺材,这时带头孝子要摔盆,老盆底下要有孔,通常是陶盆。
都是女婿在孝子头上一放,摔到地上石头上。
当年有些人家还出过笑话,女婿不懂丧葬规矩,只知道摔老盆,摔盆的时候紧张,把盆子摔到了大舅子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忙着去救人,丧礼也没法办了。
到了林上,入葬前再由执宾带领全部孝子再磕头祭奠一遍然后下葬。
全部孝子要围着葬坑转,倒转三遭,竖转三遭。
这时候才开始埋葬。
埋葬完毕,将孝子的哀杖全部插在坟头子前面。
以后便是过三期、五期,过百日,过忌日到时亲戚都来上坟。
尤其是过五期。
过五期也有分别,男的六天,女的七天一期。
城市很多年前就流行遗体告别了。
笔者所在的农村直到前几年还有严格按照风俗办丧葬的。
但是最近几年,参加了几个葬礼,越来越简单了。
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去世的,早的话当天,晚的话第二天就发丧。
当然这不叫发丧了,把亲戚、家人约到一块,当天穿上丧服,找人挖好坑,火葬回来后,下午骨灰盒就埋了,太简单了。
分析原因,一则是城市化,大部分人都去了城市,家里的兄弟姐妹堂兄弟们都去了外地打工,人越来越少,大家族少了,丧礼就不隆重了。
再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在农业社会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比较明显。
现代社会交往少,在外面拼命打拼、赚钱,家族观自然没有过去明显了,这也是风俗越来越淡的原因吧。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农耕文化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几千年传承的丧葬习俗也自然而然简单了。
如同生育一样,年轻人陷入了低生育的陷阱,这也许是当初提倡简办丧事者们没预料到的吧!丧葬习俗体现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和圣人礼乐化人的道德功能,竟随着农耕文化的没落逐步式微。
如同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很多问题一样,传统道德和信仰受到动摇,人们失去了敬畏之心,对大自然、对自己和祖先。
女人死后可不可以葬在娘家?
女人死后,可不可以葬在娘家呢?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未到出嫁年龄,过早夭折了的姑娘,或者已经到了婚嫁年龄,而在没有找到婆家前死去的姑娘,这种情况只能葬在娘家。
因为除了娘家之外,她们别无去处。
这种情况基本上属于非正常死亡,不能进祖坟,只能埋进乱葬山岗。
第二种情况,就是已经出了嫁,有了婆家的女人,无论她们在婆家有没有生育,死了之后是绝对不可以回到娘家安葬的。
过去有一句俗话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就是婆家的人。
过去的封建教条规定,女人出嫁前从父,出嫁后从夫,夫死从子。
因此,女人死后的牌位就注定了写在了婆家。
我们看祖宗的牌位,写的是历代先祖考妣。
这里的考,指的是父系一辈,这里的妣,指的是母系一辈。
无论是宗祠的先祖牌位,还是家里的神龛牌位,有谁见过供奉姑奶奶姑太奶奶的吗?估计没有。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女子的命运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与婆家人联系在一起,别无选择。
在过去,我们当地还有一个旧习俗,就是出了嫁的女子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
我当年有一个工作的同事,他女儿年前离了婚,离开了婆家。
根据习俗不能在娘家过年,就选择了在我们单位度过年夜才回家。
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也耳闻目睹了一些事,像出了嫁的女子死了后葬回娘家的,真的还是头一次听说。
对提问者说的他隔离大爷的儿媳妇娘家人的举动,有点莫名其妙,无法理解。
不知道这个娘家人图的是什么?如果这个女人属于意外死亡,有一笔赔偿金,赔偿金是有法律划分规定的,没有安葬地可以多得这一条规定。
如果为了情分,将结婚才一个月,早逝了的女儿葬回自己身边,早晚触景生情,难道不会更悲痛吗?我真的无法理解这种背于常理的行为,请头条师友留评解惑。
谢谢!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
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
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
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
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
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
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
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
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
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
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
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
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 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
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
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
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丧葬习俗有什么?
丧葬习俗流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1、圆坟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
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
此亦为小祭,也称百日。
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
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
扩展资料:丧葬中,所有人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起合唱挽歌。
汉代田横的门客写的挽歌的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
当时田横自杀,门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来了。
歌辞的意思是说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晒干灭亡,又以为人死了灵魂回归到泰山南边的蒿里。
所以有这两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丧葬习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丧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