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叔同能写出《送别》这样的传世名篇
为什么李叔同能写出《送别》这样的传世名篇
长亭古道。
芳草连天。
知交零落。
夕阳山外。
他是李叔同,也是弘一大师。
他的才华、风情与万丈红尘比肩。
他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他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
他“二十文章惊海内”,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
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他却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为什么李叔同能写出《送别》这样的传世名篇?
我想这源于李叔同独特的人生经历。
李叔同艺术形象
1880年,李叔同生于天津。
虽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李叔同却是庶出,5岁丧父后,在家中地位就不同于往日。
敏感的李叔同深深感到人生的孤零。
他小小年纪跟着家中的佛教徒念诵《大悲咒》,在心中埋下了佛根。
李叔同8岁读四书五经,学书法、金石。
13岁,习训诂,攻历朝书法。
15岁,吟诵“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李叔同对“正学”不大热心,常去戏园,还亲自登台演唱。
彼时,他情窦初开,喜欢伶人杨翠喜。
然而杨翠喜被卖入官家,几经周折,又嫁做商人妇。
李叔同的痴情化作一片惆怅。
18岁,母亲为李叔同做主,聘娶俞家之女。
哥哥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他置家。他将这笔钱多半用于艺术。
20岁,他纵情声色,对人生跌宕起伏有了更深的领悟。
他创立“沪学会”,开设演讲讲习班,组织学习新剧。
他将《诗经》等在西洋音乐里填词,歌曲风行一时。
他精通书法篆刻,和上海书画界名家成立书画公会,合办《书画报》。
他粉墨登台,唱《黄天霸》……
这时,他锋芒毕露的才华引来社会上的众多目光。
后来,李叔同在浙江一师任教6年。
教书那几年,他越发孤僻,喜欢离群索居,常掩门伏案,自顾写诗作画。
这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送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零感跃然纸上。
1918年6月30日,李叔同告诉丰子恺等学生:“我要入山出家。”
学生问他:“老师出家何为?”
李叔同淡淡地说:“无所为。”
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
他说:“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听闻他要出家,日本妻子赶来,“你出家我怎么办?为什么要我回日本?”
李叔同把手表留给她作纪念:“你有技术,回国不难生存。”
说罢,在茫茫白雾间乘舟而去。
妻子失声痛哭,他却头也不回。
李叔同遁入空门,令当世者唏嘘不已。
其实,他在文章中早就透露出了向佛的根由。
对于人生无常、生命倏忽、红尘飘荡,他有深刻体验,却无法为自己的心找安稳的落处。
他将身心寄托于佛法,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剩下弘一大师。
剃度后,弘一大师苦心钻研佛法,以戒为师。
圆寂之前,弘一大师留下绝笔,那是令世人怅然的四个字:悲欣交集。
此时人们也一定会想到《送别》。
最后,我们一起重温著名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