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最贴地气的诗人——江苏省沛县人丁可先生
走近中国最贴地气的诗人——江苏省沛县人丁可先生
诗人丁可的诗歌,自从去年“搬进”愚伯的自留地后,立刻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一直在思考,为何丁老师貌似不符合诗歌主流方向的诗作,却能让普通百姓都能读之过目不忘,且乐于传诵?
带着这个疑问,也带着几丝探寻的心理,2018年12月2日,我和诗人张切去沛县县城,走访了中国最贴地气的诗人——丁可。上午,与沛县籍文化名人黄清华、宋传恩、王革共进午餐。
丰沛自古一家,来到美丽温婉的小城——沛县县城,感觉分外亲切。初冬时节,细雨霏霏,更是给小城平添更多的诗情画意。
过了沛县中学,离丁可老师的居所,已经近在咫尺了。
诗人张切,丰县宋楼中学教师,痴迷诗歌,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研究丁可老师的诗歌已经多年。张切睿智博学,哲思纵横。请欣赏他的诗歌《白素贞手札》片段,功力深厚,可见一斑:不必喊你的名字了,那也是我灵魂的名字;不必提及你已经死亡千年了,只要我活着你可以停止呼吸、没有了形体但如何能说你早已死去了呢我曾经让金山寺成为水底摇曳的丝巾,我曾经一怒之下想毁灭全世界,只为了——只要你要,我就发誓会给哪怕不能更改一条白蛇的命运你出现,确如被荷花熏香、被阳光清洗干净的风;你微笑,我就被试探你说话,我就被诅咒。我知道当时我所布下的愉快的云、欣悦的雨都会废了千年的痛、带来无穷尽的苦可我还是情愿在不能死去的刑罚里撑起你递过来的静默的伞,只为——在毁掉尽头的岁月中,能有一个瞬间和你呆在一起,能有一个注定会刹那消失的瞬间和你永远呆在一起
丁老师的公子刚刚举行完婚礼,门上红彤彤“喜”字、“福”字,还闪耀着吉祥的光芒。
丁可老师近照。丁可,1955年出生于徐州市沛县张寨镇杜楼村,中国作协会员,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其间开始学习写诗。1983年1月,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曾连续担任三届徐州市人大代表,2015年9月从沛县文化馆副馆长任上退休。
诗人张切写道:一个徐州沛县的农民(尽管他现在是干部身份,大专学历,住在城里的文化馆里),他是我们中国当代诗歌的叶赛宁。这么比喻,并不恰当。我只是想说,丁可和叶赛宁一样,都是土地歌唱的嗓子,没有这样的诗人,大地就会失声。
张切说:一个最不像诗人的诗人,无论如何,历史已不能忽视他。丁可写出了太多的精品,我只把偶然看到的一首放在这里,因为它道出了一个为诗歌牺牲了生活幸福的诗人的全部辛酸。
诗人相见,自然推心置腹,倾心交流。张切呕心沥血,写出了丁可老师的诗论,五万多字,耗时六年,仅仅搜集打印资料就用纸张两千余。
一进入丁可老师的居所,就感到了馥郁袭人,以为是诗歌的味道——书香阵阵。好久,才发现,乃丁可老师的鲜花盆栽。诗言志,歌咏言,丁可老师的诗歌本身就具有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香。
丁老师说:好友相见,必须小酌。于是,丁老师的公子开车,出发。
就在“风满楼”。好名字,风满楼、花满楼,楼满花香凭谁嗅。风雨晚来秋,落花点点化作春水流。
虽为初冬,黄叶飘零,却有春意。树下,那片片静美的落叶,是丁老师的诗行。
温厚敦诚,是丁老师成就诗歌的底气。
黄清华老师。黄清华,1947年生,江苏沛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全国郁达夫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现任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沛县委员会主任、沛县微山湖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
从1980年起,先后在《徐州日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名作欣赏》、《人物》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各类研究文章和文学作品100余篇。1985年编辑出版《作家评中小学生佳作》,1991年出版《中外名人绝笔咀华》。2008年后,参与《沛县历史文化丛书》编写,担任《泗上名人》一册写作;参与新版《沛县志》和《沛县风物》编写,任分纂。先后出版散文随笔集《沙河水长》、《汉代成语典故》、《湖团纪事》、《张贞观集校注》等。
王舸老师,书法家,笔力雄健,铁钩银画,墨宝酣畅淋漓;至今临帖不辍,力求更上一层楼。
宋传恩老师。 宋传恩 , 江苏沛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级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花城》、《清明》、《青年文学》、《芳草》、《雨花》、《飞天》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计1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并获奖。曾出版小说、散文集《绿水悠悠》、《阳台》、《飘落的岁月》等多部。
大家坐在一起,分外亲切和谐。匆匆一瞬,微微颔首,那就是天长地久!
珍贵的一刻,令人动容。
黄老师已经年逾古稀,而精神矍铄。祝福黄老师。
原沛县县委大院。饭后,一起去黄老师的工作室。
到了。
黄老师赠书签名,我们是多么荣幸啊!
今天是个开心的好日子!
王舸老师拍照,我和黄老师拍照留念。
黄
老师的著作太珍贵了,我禁不住心花怒放。
诗人的气质。
我知道,自己写不出诗歌,但能与诗人为伍,已经倍感荣幸了。
当面能读到黄老师的书,是此生的幸事。
丁老师的诗,其实大家都读过:周梅森小说《人民的名义》里(大家都欣赏过这部电视剧的),沙瑞金书记在得到网络举报后,由李达康书记的陪同下,来到大风厂视察。在与工厂员工的座谈会上,郑西坡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歌。这首《母亲的专列》,就是丁可老师的作品。周梅森之所以使用了这首诗,因为他和丁可是老朋友。
阅读,让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
黄老师的赠书。
还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事吗!
宋传恩老师的赠书。
丁可老师的赠书。让我们一起朗读丁老师的诗篇《母亲的专列》吧:
她没出过远门,没坐过火车,最远也只去过县城。诗中的母亲,终于有机会坐上火车了,却是儿女们在送她去火葬场的路上。母亲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印象中一直是她匆忙的身影。可她,终于安详了下来,静静地躺在火车的肚子里,还是软卧。像一根火柴那样。火柴头是黑的,而母亲的头发已经白了。母亲的伟大,在于她无私地燃烧的一生,短暂而永恒。母亲像她种过的粮食一样,唯一的远行,是坐上她的老平板车专列,去磨坊变成面粉的时候。终点站外,是火葬场高高的烟囱。母亲哦,将以另一种形式而存在,以另一种方式陪伴我们。这是普通人民的一生,母亲的一生。那车外的风景,那村外的远方,不知母亲是否向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