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有可能被关闭吗?
珠穆朗玛峰有可能被关闭吗?
原来,你从未了解珠峰
不管有没有去过现场,珠峰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作为我国和全球海拔最高的山峰,它在中小学地理教科书里就走进了人们的脑海,曾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大中国》这样歌唱: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今年2月,珠峰关闭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这一说法最早是珠穆朗玛峰国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日县分局(简称定日珠峰管理分局)2018年12月5日发布一则公告,2019年2月经过网络传播演变成这样的传闻:"峰景区永久关闭珠峰无限期关闭珠峰大本营关闭珠峰闭门谢客。
珠峰所在的雪域高原,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诗和远方最后的净土洗涤心灵的地方。
今天各地小伙伴去西藏早已不是新鲜事。
但是,从一则短短百字的公告引发 珠峰关闭 乌龙传闻,让我们深深地感到:
你熟悉珠穆朗玛峰这个名字,却未必了解真实的它。
常识一
珠峰的三个角色:山峰、保护区、景区
从发布公告到网上传闻,再到官方回应:大家脑海里不停地切换着生态、环保、户外、旅游等圈子里的专业名词。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或许能知晓其中门道,但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就有些晕了。
这是引发热议的那则公告:
为落实2018年国家?绿盾行动相关要求,切实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从即日起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旅游。
定结县珠峰管理局
2018年12月5日
报告的发布者落款为定结县珠峰管理局,其全称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结分局。
顾名思义,这个机构管理的对象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珠峰保护区)。
沸沸扬扬的 珠峰关闭 事件中:一会儿是珠峰,即珠穆朗玛峰,一会儿是珠峰保护区,一会儿又是珠峰景区。
公告明明说的是珠峰保护区,涉事主角到了网络上就变成了 珠峰珠峰景区。
猛一听,一般人觉得这几个词语所指内容差不多嘛,其实三者不可相互取代。
珠穆朗玛峰,一般指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山峰,为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线附近,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珠穆朗玛峰来自藏语音译,清康熙时期曾对其进行测绘,于1719年出版的地图上标注为朱姆朗马阿林,清乾隆时期开始使用珠穆朗玛峰至今,一般简称珠峰;尼泊尔名萨加玛塔峰,英语名为Everest峰。
2005年,我国测绘主峰岩面海拔高度为8844.43米,尼泊尔则使用传统的雪盖高8848米。
垂直视角下的珠峰
底图:谷歌地球 标注:苏见羽(大地理馆)
珠峰保护区,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简称。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特殊生态系统,以保留自然原貌和科学研究为目的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从1956年我国诞生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有57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珠峰保护区设立于1988年,1994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高原生态系统。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命名遵循地名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珠峰保护区的全称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由此得名。
珠峰保护区范围(2017年调整之前)图源:自然资源部天地图平台
珠峰保护区有固定的范围和面积:涉及范围跨定日县、聂拉木、吉隆和定结4个县,总面积33819平方公里,核心区包括珠峰、洛子峰、章子峰、卓奥友峰等极高山地带
与珠峰保护区关系示意图
制图:苏见羽(大地理馆)
珠峰景区,没有公开资料标识其精确范围,根据当地户外引导牌,一般指的是游客去观赏珠峰的大本营及其以下区域,合法范围应约等于珠峰保护区中的实验区。
国家旅游局(今为文化和旅游部)依据游景区质量划分了景区级别,AAAAA为最高等级,原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挂上了AAAA级景区的牌子,于2007年5月22日正式挂牌、按照保护区范围,珠峰大本营属于核心区,不得开展旅游——但是,去过大本营一带的人应该知道,那里也挂有景区的牌子。
原未下撤的珠峰大本营是为了观赏珠峰景观而设立的季节性生活地带,我国一侧珠峰有两个大坡,西坡大本营在定日县扎西宗乡,东坡大本营在定日县曲当乡——海拔5200米的东坡大本营是多数人提到的珠峰大本营,这里与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约19-24公里——这个大本营,又分为登山大本营和游客大本营两个区域,二者相距5公里左右。
珠峰关闭传闻发生后,相关部门的回迅速应,一定程度阻止了流言的传播。
但是,回应是通过媒体分别采访自然保护区、景区、登山管理部门的方式进行的,不同部门分负责人从各自领域进行了辟谣,明确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观赏珠峰不受影响、专业登山可以继续进行。
遗憾的是,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媒体并没有抓住热点,对珠峰保护区、珠峰景区等知识进行精确科普。
因为没有跨越领域的对话,三个不同领域层面的珠峰概念并没有给公众厘清——传闻之所以迅速传开,很大程度上正是对这几个概念的混淆和偷换。
如果具备这点常识,无中生有的珠峰封闭乌龙本可以避免。
小结
珠峰、珠峰保护区、珠峰景区辨析:
表达语境不同,一个指的是自然地理上的山峰,一个是从生态保护角度设立的法定保护地范围;一个是从开发利用角度开辟的旅游区。
表示范围不同,珠峰指的近似三棱锥的,跨中、尼两国边界的山峰,为山脚到山顶的区域,基本就是专业登山的活动范围,珠峰保护区包括我国一侧的珠峰及周边四个县的相关区域,珠峰景区主要是保护区中的实验区。
管理部门不同,保护区主管部门为林业部门,景区的主管部门为旅游部门。
常识二
核心区禁令其实迟到了24年
看似有了定论的珠峰关闭事件,其实留下了一大堆悬而未决的问题:
绒布寺以上区域到底是什么区域?为什么这里对游客是禁区?
保护区内,哪里能科研?哪里能旅游?
保护区条例没有规定核心区可以登山,登山活动是如何操作的?
定结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特别提到了国家绿盾行动——这是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七部门联合开展的绿盾2018专项行动,主要内容是对全国各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排查,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大扫除。
这次公告发布的直接原因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对绿盾专项行动的响应。
禁止消息曝光后,不明真相的人们大呼遗憾,殊不知:这条公告其实并不应该成为新闻,大本营早在1994年就应该下撤。
因为,从那一年起,一部专门为保护区而立法的法规开始实施,普通游客就已经不能进入核心区。
按照公告说法,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旅游,其依据和出处是1994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这部专项法规在第十八条中明确规定:
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三者是从内到外的关系,保护强度: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开放强度: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
按照条例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此项法规诞生于1994年,珠峰自然保护区也于1994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严格来说,珠峰保护区的核心区自条例实施那一天,即1994年12月1日起,就已经应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24年后的公告不过是对规定进行重申。
用珠峰保护区负责人的话说:珠峰核心区从未允许过旅游。
今年两会期间,西藏自治区代表团的开放日活动中,吴英杰先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但现实并非如此,很多非登山人士的普通游客到珠峰登山大本营拍照游览是一种普遍行为。
许多去过或没去过大本营的人,都对公告的禁止表示惊讶,暴露了他们对已有法规常识的无知。
自然保护区是基于保护、研究目的而生,而旅游景区则是为了开发、利用宗旨而设。
这二者是一对矛盾,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时期,景区与保护区存在冲突并不罕见——绿盾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清除不符合条例规定的行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人眼中,2007年挂牌的珠穆朗玛峰4A景区,最核心景点就是珠峰大本营,这个大本营却位于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内——当地提供的珠穆朗玛峰AAAA级旅游景区示意图,呈现的主要内容是从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及其以上区域。
在最新禁令发布前,这里很长时间是在开展旅游活动的,显然违反了1994年就实施的自然保护区条例。
2017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了相关修改,第二十七条第一款针对核心区的活动规定更为严苛: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底图:生态环境部官网资料标注:苏见羽(大地理馆)
2017年11月27日, 4个县政府、2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调出保护区,调出面积621平方公里,将位于吉隆县南部吉隆镇一带的吉隆口岸、原有公路调出保护区。
之所以有这样的调整,原因是:县城、乡镇等聚落,以及边贸口岸、公路等,对于促进民生改善意义重大。
很多人讨论无限期关闭和永久封闭的区别,如果具备两点常识,这个伪命题压根就不会产生:从自然保护角度说,根据保护区条例,珠峰核心区早已封闭,又何来开放;从旅游的角度说,雪峰景色就在那里,游客在外围可尽情观赏,又何来封闭?
小结
保护区核心区,于普通游客来说,保护区核心区就从未开放过
不进入珠峰保护区的核心区,也能观赏珠峰
现实中,很长一段时间,旅游活动并未严格按照保护区法规进行,误使很多人以为进入大本营是合法行为。
常识三
珠峰大本营分两种:一个不动,一个后撤
无论去珠峰登山还是旅游,都要有一个集散地,这个集散地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打卡地珠峰大本营。
在外人看来,这个大本营是为专业登山者和普通游客提供服务的一处营地,其实现实中的大本营其实有两处:
根据2月15日《西藏商报》等媒体采访相关负责人报道,一个大本营是提供登山宿营服务的登山大本营,位于绒布寺以南6公里处;一是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旅游大本营,是由几十顶帐篷组成的食宿区。
两种大本营二者均为季节性营地,没有永久性建筑,相聚距离约5公里。
无是登山大本营,还是旅游大本营,都位于珠峰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但是,多数媒体关注新闻时进行了错误的科普!将海拔5200米的登山大本营,当成游客可以到达的区域。
三种错误科普示意图
珠峰、两个大本营、绒布寺关系图
底图:谷歌地球
标注:大地理馆
从绒布寺视角看珠峰
底图:谷歌地球,大地理馆加注
根据禁令:需要下撤的是旅游大本营,下车距离约2公里;而登山大本营每年春季登山季设立。
从2019年起,游客大本营将后撤至绒布寺附近的S515省道旁边。
按照相关负责人的解释:这里属于保护区的实验区,按照保护区条例规定,可以开展旅游等活动。
下撤后的游客大本营设在绒布寺附近的S515省道旁,相关部门将会复制珠峰纪念碑、测量碑等地标会设置到现在游客止步的位置,游客可在省道及两侧100米范围内远观珠峰,下撤的2公里距离对于观赏珠峰的效果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绒布寺附近还设有其他角度的观景点——记录珠峰风光、留念拍照等要求都可以满足。
(见《西藏日报》《西藏商报》《新京报》和新华社公开报道)。
登山协会设立的登山大本营标志
图源:百度旅游
2018年5月,登山大本营
摄影:新华社记者王沁鸥
2017年,游客大本营
摄影: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
珠峰保护区功能分区示意图
底图:生态环境部公开资料
标注:大地理馆
不过,在目前公布的小比例尺保护区范围地图上,绒布寺附近地区是被包围在核心区里——所以,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细节的保护区地图来科普真相。
小结
登山大本营,海拔5200米,为专业登山服务,过去有不少普通游客擅自进入这里打卡
游客大本营,海拔约5150米,为旅游提供食宿服务,今年将后撤2公里至绒布寺附近,S515省道旁100米范围实验区内。
常识四
登山并非不受影响,珠峰身躯庞大且脆弱
除了旅游活动,另一项跟珠峰环保存在矛盾冲突的是登山活动。
此次禁止公告和绿盾行动,将对登山产生何种影响呢?官方给出的总的回应是:依法合规的登山活动仍可进行。
(详见2月14日新华社报道)
仔细阅读相关报道,官方回应传递的信息是:登山活动依然可以进行,但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但是,多数媒体却打出了这样的标题珠峰不会关闭游览,登山不受影响——初衷是为了辟谣,却又不严谨地制造了另外一种误会。
真实情况是:从2019年起,相关部门将严格管控我国一侧的珠峰登山活动:
严格控制登山人数:每年有300人左右(包括登山队员、向导、协作、后勤人员等)在登山区活动;
严格控制登山时间:我国一侧珠峰的登山活动只在春季开放;
加大登山过程的环保力度:将从每年的登山接待服务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每年常态化开展登山环保工作。
195312年珠峰登顶人数与比例
维基百科
对于热爱探险登山的人来说,世界第一高峰的魅力永不褪色,攀登珠峰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的人类攀登珠峰已有近百年历史,开放的中国不会关闭珠峰回应,让那些有着攀登珠峰计划的人吃了定心丸。
最初的珠峰关闭传闻虽然不实,但其中提到的垃圾污染部分属实:
珠峰超过百年的登山活动,给脆弱的世界第三极带来了相当数量的垃圾污染。
仅2018年,仅中国一侧珠峰大本营及以上区域,就至少清理了各类登山垃圾8.4吨。
只要登山活动进行,不管有意无意,垃圾污染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解决调和这一矛盾,2003年7月11日实施的《国内登山办理办法》规定,登山团队通过缴纳环保费、妥善处理垃圾的方式,响应环保工作,未按规定执行的将受到相关处罚;2006年10月1日实施的《西藏自治区登山条例》也有相关规定;2月15日公开报道中,作为登山活动主管部门的体育局负责人表示,体育局牵头起草的《珠峰登山垃圾管理办法》正在修改完善中。
从登山相关法规到垃圾管理办法,登山活动中的环保行动,越来越细化。
耐人寻味的是,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没有对核心区内的登山活动进行明文规定(根据条例,核心区可以进行科研观测、调查活动,且要进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登山显然不属于科研观测、调查活动)对于登山活动,保护区条例既没有明文禁止、也没有明文允许——既不禁止、也不鼓励。
不过,目前不禁止登山,不代表未来依然如此。
这是由珠峰的独特地位决定,由严峻环境形势所迫。
作为世界第一高峰,拥有巨无霸身躯的珠峰,其实十分脆弱敏感,其气候和环境的轻微波动,都有可能引发全球性连锁反应。
在中国所有山峰中,珠峰也是最年轻、最活跃的之一。
总体上来说,目前的珠峰仍在长高: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
而短期内珠峰也会有微小波动,如最近一次尼泊尔大地震,让珠峰身高下降了2.5厘米。
除了岩体净身高,珠峰顶部的冰川在逐年萎缩。
2018年发布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首阶段成果显示:亚洲水塔正在走向失衡。
这种情况下青藏高原的制高点珠峰,无法独善其身:
过去50年里,以高寒、干燥著称青藏高原竟然正在变暖,变湿,变绿。
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的话总结,号青藏高原这座亚洲水塔,正在向失衡的方向发展;低海拔物种越来越强势,越来越往高海拔走。
(详见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官网)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8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也印证了这一点:
2017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
1951至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珠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区增温速率最大。
1981年至2017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明显增加趋势,活动层底部温度呈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详见中国气象局《2018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那珠峰便是屋脊中的屋脊、水塔中的水塔、极点中的极点。
在这种严酷的现实情况下,不久的将来,珠峰关闭变为现实,并不意外。
假如有一天珠峰彻底封山,不应该为此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