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传言的心理学
世界末日传言的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放出许多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每当世纪末或者重大自然灾害较多的年份,这种现象就更多,如有人将2012年12月21日预言成世界末日。
据统计,当今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有80多种,世界末日问题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追捧。
个体死亡本能的体现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认为,力比多(本能)是人心理发展的动力,而世界末日心理正是其中死亡本能的体现。
死亡本能与生存本能相对立,人类对死亡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
人类自身的生存焦虑是原始焦虑,而死亡恐惧是其主要成分之一。
世界末日的话题,正好刺激到了死亡恐惧这个敏感点。
但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对死亡抱有恐惧并非坏事。
看一部电影或听到一些传言就开始焦虑的人,真正焦虑的并非电影或传言本身,而是其原有的某些焦虑被刺激起来,如生活上的不如意、情感上的不稳定、工作或职业上的危机或压力等。
看同样的一个画面或一个情节,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不同,来自每个人原有内心状态的不同,感受只是内心状态的反映。
与其说是相信了电影,不如说是电影刺激了我们的原始恐惧。
在恐惧感被刺激、放大的情况下,我们相信了恐惧本身。
从众效应的结果
面对世界末日传言,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甚至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理解和想法,这是一种从众效应,也是这个末日预言得以流传的最主要原因。
个人对于自身及世界的知识和信息,主要通过外界渠道获得。
过往经验证明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因此,是否同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就成了人们评价自己判断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别人提供的意见和信息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参照依据,而这正是信息压力产生作用的原因。
被世界末日纠缠的人,往往是内心还不够成熟,同时自我意识较弱的人,此类人最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人云亦云。
末日预言论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深深地凝结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时代或者世纪轮回中。
产生受新近信息影响
近因效应,是指越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就越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人联想起相关的事情。
从中国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到智利、土耳其地震,随后是日本大海啸,地球最近几年仿佛超级不安宁。
这些都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电影《2012》,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2012》不过是部拍得比较真实的电影罢了,根本不能当真,但世界末日恐慌仍然在一些人的心里蔓延。
人的遗传基因特性
自古以来,人类就害怕黑暗,这是因为黑暗中隐藏着无数的危险,正是对黑暗的防御促进了人类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
当每次遇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人类都会对此次挫折或困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记忆深刻,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作出生物标记,目的是避免再次遇到,因而我们的遗传基因便继承了这一特质——记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灾难、痛苦和挫折,以利于保存人类生存的活力。
基于基因的这种特性,我们谁也无法摆脱对周围环境危险信息的敏感,同时也会更多地被灾难性、危机性和末日性信息所吸引。
人类应对灾难危机的心理机制
进化心理学认为,末日心理现象的产生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产物,是在解决灾难危险情境问题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
人的潜意识对灾难有着天然的极大的敏感,这种对未来的灾难性设想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
在原始社会,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往往一个小的失误便会让人落入死神之手。
只有对灾难做出预期,提前做好准备,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世界末日论也符合人类的这种预警本能。
世界末日的场面则是人类根据经验把各大灾难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而成的。
电影《2012》剧照
一些人自我解脱的心态反应
当人们长期面临压力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办法便是回避,即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
面对心理困境,人大脑中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与该心理困境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
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王健认为,末日心理严重的人一般都是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压力比较大的人。
有些人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总幻想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情景:世界灰飞烟灭,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王健表示,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内心压力一般都非常大,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积存在心里找不到很好的发泄途径,所以他会希望来一次毁灭性的灾难,通过这个不可抗拒的灾难,把这些压力统统消除掉。
一句预言就可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恐慌,产生一种社会轰动效应。
然而,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人类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去应对灾难和危险。
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总是会想出办法应对危机,人类所特有的乐观精神与积极心态引导着我们毫无畏惧地向着未来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 郝春东 殷萌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