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特工郭汝瑰:潜伏敌营多年,真正值得佩服的国军将领唯有二人
红色特工郭汝瑰:潜伏敌营多年,真正值得佩服的国军将领唯有二人
1980年,原国民党中将郭汝瑰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准许入党。此时的郭汝瑰已经73岁,而这一年距离郭汝瑰第一次加入共产党已经过去了足足51年。
的确,郭汝瑰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加入了共产党,只是后来因为时局变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之后虽然再次与组织恢复联系,但为了发挥更大的作用,郭汝瑰忍辱负重、藏身敌营。
而英雄再次归来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势单力薄的大学生,反而已经成长为了国民党中的中将高官。藏身敌营十多年,郭汝瑰的升迁之路如坐火箭。
但对郭汝瑰而言,越是靠近国民党核心决策层,他就越觉得国民党败得不冤。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在郭汝瑰看来,国民党中庸才辈出,真正的人才反而倍受排挤。
潜伏敌营多年,与郭汝瑰打过交道的国民党高官包括蒋介石在内,无一人能入他的法眼,唯独两人除外。而对这两个人,郭汝瑰欣赏之余更是钦佩之至。
那么,郭汝瑰是如何攀爬到国民党高层的?国民党内部最让他佩服的两人又分别是谁呢?
与党失联,藏身敌营
1907年9月15日,郭汝瑰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尹家市达昌池的一个破落书香之家。郭家的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数百年积累的读书传统却没有被丢弃。
而郭汝瑰也不愧为书香门第之子,虽然身材矮小、瘦弱,但在读书学习方面却天赋俱佳。再加上父辈的刻意培养,郭汝瑰小小年纪就有了很高的见识。
然而15岁之后,随着见识和阅历的增长,郭汝瑰深深意识到手捧圣贤书、整天窝在书斋中不仅于国于民无益,更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于是在4年后,郭汝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该校的五期生。在校期间,郭汝瑰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深受教官和老师们的喜爱。
而郭汝瑰当时也以为,好男儿就应当报效国家,只要参加北伐,遵循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就能为穷苦大众打出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
然而在自己临近毕业之际,国民党内发生的一件大事让郭汝瑰对国民党大失所望。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
他临终前曾交代国民党人,要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消灭军阀建立民国。
但是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独裁统治的“民贼心思”昭然若揭。
看到此,郭汝瑰心中大为忿忿。但当时自己只是一个黄埔军校的普通学生,无权无势,根本无力扭转形势的发展。
后来进入国民党军队,郭汝瑰再次见识了国民党军内部贪污、腐败的旧军阀风气,一时间更是心灰意冷。从那时起,郭汝瑰就已经意识到国民党没有前途。
而与之相反的是,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共产主义思想更是让郭汝瑰心向往之。
当时的郭汝瑰虽想要加入共产党,但由于国共之间的关系破裂,自己又长时间身处国民党阵营,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渠道。
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29年。当时郭汝瑰通过自己的黄埔同学任纯儒认识了他的堂兄任廉儒。任廉儒是共青团员,通过对郭汝瑰的考察,渐渐认为他是可以发展的对象。
于是当年,通过袁镜铭的介绍,郭汝瑰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可一年后,随着任纯儒的离开,郭汝瑰与任廉儒断了联系。
此后的郭汝瑰急切地想要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但却始终不得要领。可是在此期间,郭汝瑰出众的工作能力却得到了国民党要员陈诚的赏识。而借着陈诚的提拔,郭汝瑰很快便进入了国民党机要中枢。
虽然身在国民党阵营之中,可郭汝瑰从没有放弃对党组织的联系与寻找,只不过在1945年之前,他都没有任何收获。正当郭汝瑰心中焦躁不安时,他偶然间遇到了任纯儒。
后来经过任纯儒的介绍,郭汝瑰见到了我党重要成员董必武。当时的郭汝瑰表达了想要回归党组织的急切愿望,而董必武表示他可以保留党员身份,但留在国民党中则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此,郭汝瑰表示:只要党容纳我,我可以把安危置之度外。
起初,大家都以为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能够顺利达成,所以一开始郭汝瑰就是一颗闲棋冷子,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郭汝瑰的位置一下子就变得重要起来。
而郭汝瑰也不负重望,作为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许多时候国民党的作战计划都是郭汝瑰亲自操刀制定的。而作战计划审定后,除了呈送蒋介石外,郭汝瑰就会通过地下党传递回延安。
可以说,如果没有郭汝瑰在国民党心脏传回的宝贵情报,解放战争绝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
而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除了战斗力强横之外,在郭汝瑰看来,与国民党内缺乏人才有很大关系。
在郭汝瑰眼里,国民党中能够称得上将军的人不多,而值得自己钦佩的就只有两位。
文服张治中
对于张治中,郭汝瑰起初是极其鄙夷的。
张治中本人与蒋介石渊源颇深,早在黄埔时期,张治中就是武汉分校的教育长,此后历任国民党内许多要职,但绝大多数时间都围绕在蒋介石身旁。
因此国民党内部风传张治中之所以身居高位,主要是对蒋介石夫妇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实际上乃一无能之辈。
这些传言被郭汝瑰听到时,郭汝瑰当时就对张治中其人不屑一顾,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和平谈判中,作为张治中的助手,郭汝瑰才真正开始钦佩张治中。
1946年2月5日,国民党军政部就苏联占据东北而迟迟不还的问题讨论时,张治中就展现出了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真心企盼和平的诚意。
当时军政部许多国民党人认为苏联之所以把持东北地区,其实并非想要将之据为己有,而是想给中共留下根据地,以便日后为他们所经营。
为此,这些人中的好事分子纷纷出招,要求国府召集大批记者前来,想要将他们所认为的苏联打算为中共提前保存根据地的想法公之于众,从而在舆论上打击中共,为国民党博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但此议一出,张治中当即就表示了反对。
原来在张治中看来,东北问题不管怎么说都是我们的内政,如今两党和议在即,如果将此事张扬出去,那么届时苏联再出来横插一脚,东北的局势立时就会出现变故。
再加上东北毗邻朝鲜,美苏在此都各有势力。
轻率地将问题抛出,很有可能打破地区间的微妙平衡,到时候不论发生什么,对于国共双方的和谈都不会是利好因素。
因此,张治中力主国府应该在东北问题上保持克制,以不制造麻烦的态度认真对待东北问题。
其实张治中企盼和平的心与国民党绝大多数人是根本不同的。抗战多年,好不容易取得胜利,张治忠实在是不忍心百姓再遭涂炭之苦。
尤其东北自“九一八事变”以来,3000万人民都没有逃过日寇的毒手,此时如果因为争一时之长短而罔顾百姓的死活,那既对和谈无益,更是愚蠢至极。
所以为了在和谈中尽快将东北的问题敲定,张治中不断加快和谈进程。1946年3月17日,张治中同中共代表周恩来签订了停战协议。
然而此协议上报蒋介石之后,竟在张治中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篡改。后来双方代表正式签署协定之时,国民党将经过篡改后的协议提交。
而当周恩来看到被篡改的协议之后当即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对着张治中说:
“昨晚已经谈妥,为什么今天又临时变卦?”
听到周恩来的质问,张治中一时间哑口无言,分外狼狈。事后中共代表离场,张治中神情落寞地瘫坐在沙发上失神。
当时郭汝瑰被张治中企盼和平的诚心所感动,见状想要上前安慰,但走上前却听张治中喃喃自语道:“哎,我有什么办法呢?”
此后,郭汝瑰一改往日对张之中的轻蔑之态,开始认真且用心的辅助其进行和平谈判。但由于蒋介石打内战的心思已定,所谓的和谈不过是为他准备发动内战争取时间的工具而已。
因此和谈最后的失败,其实是很多国民党人意料之中且极其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在这些人中,张治中是唯一一个扼腕长叹,痛惜百姓又要忍受战乱之苦的人!
后来国民党溃败台湾,张治中没有跟随,而是坚定地留在大陆,更不失为一种俊杰之举。
但对于张之中的敬佩,在郭汝瑰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和平企盼的诚意,是对一种高尚精神的钦服。
但张治中毕竟文气过重,对于常年活跃在战场的郭汝瑰而言,国民党内能打仗的将领不多,能入自己眼的也只有傅作义一人而已!
武推傅作义
众所周知,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彼此之间更是戒心深重。原本这样的状态对于一个党派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但蒋介石为了居中掌握大权,某种程度上是极其愿意看到部下内斗的。
但在郭汝瑰看来,不论是提拔自己的陈诚还是国民党一把手蒋介石,作为统帅,他们全部都缺乏战略眼光。目之所及,不过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完全看不到战争胜负背后的战略价值。
起初这样的想法使得郭汝瑰认为国民党将领中全都是争权夺利、为了抢占地盘,但平津战役之前,其与傅作义的一番谈话,让郭汝瑰意识到傅作义胆气很壮,在战略上也有见解。
1948年9月13日,由于东北战事节节失利,作为国民党国防部的作战厅长,郭汝瑰奉命从沈阳飞往南京,参与下一阶段的战事部署。
当时途经北平时,时任国民党空军副司令的王叔铭找到郭汝瑰,表达了傅作义想要见其一面的强烈愿望。
于是郭汝瑰就在北平临时停留,同时接受了傅作义的宴请。当时的傅作义麾下数十万大军固守北平及周围地区,而由于颇受蒋介石的信任,除了训令指示企图、方针外,傅作义一人几乎就可以做全部的主。
但也正因如此,一旦北平有失,那么以老蒋的性格来看,全部的责任也都要傅作义一个人来背。因此傅作义在坚守北平这个方案上,是下了一番心思的。
当时郭汝瑰与傅作义刚一见面,傅作义就说:
“华北国军唯有对共军采取攻势,不断歼灭其有生力量,方能维持华北局势。否则一味地固守,那么一旦共军采取了包围的办法,国军立刻就会陷入被动,到那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此话一出,郭汝瑰心中大感震撼。他知道当时全国战事,国军接连溃败,唯有傅作义方面不断传来捷报。本来他以为傅作义战场取胜纯属侥幸,然今日听其一番言论,方知其胸中自有谋略。
傅作义的主动攻击战略不同于全面固守,而是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态势,想要通过不断将周边的解放军兵力消灭的方式来巩固北平及华北局势的稳定。
其实毛主席在撤离延安时就曾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而傅作义以攻为守,不断歼灭解放军有生力量的办法,实际上是十分有效的固守策略,一旦实施,将会给我军造成极大的困扰。
而就在郭汝瑰思考傅作义说的话时,傅作义又表示:近期就要主动进攻石家庄。说完了又询问郭汝瑰的看法,当时郭汝瑰受身份限制,不得不表示认同,说道:
“第三厅也早有意增兵于华北,使得总司令能够伺机乘虚南下袭击共军!”
听了郭汝瑰的话后,傅作义当即大喜,表示如果能够增派4个军的兵力,他就有把握攻占邯郸、忻县,同时解大同之围!
这话在郭汝瑰听来胆气很壮,战略考量也非常得当。但傅作义哪里知道,当时的国内战事四处开花,国军兵力捉襟见肘,根本就无力再增派部队。因此郭汝瑰虽然佩服傅作义的战略眼光,但却不免叹息其英雄气短。
好在1949年初,傅作义深明大义,率部接受了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完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也算没有辱没其爱国军人的称号。
结语
其实郭汝瑰作为优秀的军事人才,其识人眼光自是不会差。而张治中和傅作义在国民党军中都属个中翘楚,之所以最终都能够投入人民的怀抱,同反动派决裂,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精神。
而郭汝瑰作为潜伏在国民党军中的红色特工,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直到1980年才再次被党所接纳,但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对于郭汝瑰而言,也算足慰平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