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在孟子·离娄上哪里,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不孝有三在孟子·离娄上哪里,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本文目录
1.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出自孟子吗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01
不孝有三中第一件不孝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第二不孝则是指家境贫穷,父母双亲都已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第三不孝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父母有错也不指出来劝说,陷入父母于不义之中。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第一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古时不取娶妻,不生子是最大的不孝,位于不孝之首。相传舜帝的父母不贤,让到了适年结婚的舜帝一直单身,后来舜帝自己私下取妻,在结婚时并没有告知父母。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评价舜不告而娶,只是为无后也。
不孝有三中的第二条,按现代话来说要孝养父母、爱护家人,自己去工作赚钱,不要做啃老族,要能经济独立,能赡养老人,还要爱护家人。对于不工作,只依靠父母的那种人,不能让父母老有所依的人就是不孝。
不孝有三中的第三条,意思很清楚,父母有时也会犯错,对待父母的错误要指出来,不能愚孝,愚孝陷家人于不义,也是不孝的行为。孝要以身作则,要付诸于行动,不能光用嘴去说,要理解父母、能多陪家人,用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孝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出自孟子吗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不守后代之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
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不孝有三,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其中无后为葬不能祭祀里的。
–张红星
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听书讲古,经常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虽然孟子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起码是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赵岐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
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不孝有三在孟子·离娄上哪里,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的全部内容,以及不孝有三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