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股跌跌不休,行业供需失衡下如何突围?
锂电股跌跌不休,行业供需失衡下如何突围?
2023 年锂电市场的关键词是什么?" 结构性产能过剩 "、" 去库存 ",这两大关键词成为锂电企业在过去一年中绕不过的坎。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成为碳酸锂价格和锂电池价格持续下探的导火索。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 价格战 " 日趋激烈的今天,锂电企业们则是受到产品价格探底的打击,和新能源车企受到的伤害程度并无二致。
锂电池价格探底,概念股集体下挫
过去几年,锂电池厂商站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肩膀上,吃足了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特别是在 2020 年及 2021 年,国内头部锂电池厂商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直接将股价推向了 " 山顶 " 之上。
然而,2022 年下半年以来,锂电股高处不胜寒,股价持续回调。进入 2024 年,锂电股股价加速下行,其中宁德时代 ( 300750.SZ ) 、国轩高科 ( 002074.SZ ) 、中创新航 ( 03931.HK ) 和亿纬锂能 ( 300014.SZ ) 股价于近日均下探至过去几年以来的新低,市场人气大不如前。
锂电产业链供需失衡,锂电池价格由盛转衰,厂商们卖不出 " 好价钱 ",成为锂电股股价跌跌不休的背后因素。
鑫椤资讯数据显示,于 2024 年 1 月 25 日,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芯均价为 0.38 元 / 瓦时,已逼近二三线厂商的成本线,三元方形动力电芯 0.475 元 / 瓦时,均较去年同期腰斩,并且处于历史以来最低点。上游领域的碳酸锂价格也因为产能过剩而出现大幅下降,同花顺金融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在 1 月 25 日跌至 9.8 万元 / 吨,为 2021 年 8 月以来新低。
碳酸锂是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在下游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领域。锂价涨势已去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扩大,并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很难出现根本性转变。
产能过剩下,诸多负面因素来袭
与二级市场 " 全线飘绿 " 不同,国内各锂电厂商内卷加剧,在产能扩张上 " 一路长虹 "。在过去一两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投资扩产热情高涨,大批项目快速上马,产能大规模释放,致使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过去 " 少电、缺电、贵电 " 转换到如今的电池产能过剩时代。
但另一方面,受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退坡、油车降价促销等因素影响,我国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在放缓,2023 年销量同比增长 37.9%,远低于 2022 年 93.4% 的增速。
动力电池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国内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明显低于企业产量。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 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全年合计产量为 778.1GWh,但动力电池销量为 616.3GWh,出口量和装车量合计约为 515GWh。装车量和销量、产量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说明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产品库存也在增长。
因锂电全产业链呈现去库存状态,导致行业开工率处于较低位。GGII 数据显示,2023 年 1-10 月国内动力电池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 60%,而 2022 年则超过 75%。在 2022 年,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电池产能利用率为 83.4%,到了 2023 年上半年则大幅降至 60.5%。
在此背景下,锂电厂商面对着近些年来最充满挑战的环境,一方面,锂价的下跌挫伤了不少企业的存货价值,企业为清库存和抢占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另一方面,产品售价下降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出现缩水。
2023 年第三季度,宁德时代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10.66% 至 104.3 亿元,较前三季 77.05% 的增速明显收窄;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第三的中创新航在 2023 年上半年增收不增利,净利润下降 12.1%,由于存货拨备大幅上涨,中创新航其他亏损净额从 2022 年同期的 0.92 亿元提升至 3.21 亿元;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影响,行业老四亿纬锂能 2023 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下滑 2.53%,与上半年实现近 60% 的正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对于锂电池头部企业来说,市场环境生变亦带来益处,这些市场重压将加快出清落后产能,从而提升市场集中度,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如今,已有部分中小型动力电池厂商倒下,近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有 52 家,较 2022 年减少 5 家,意味着这 5 家企业被淘汰出局。
此外,也有一些厂商迫于压力退出锂电池产业,如跨界锂电行业不到一年的有机颜料厂商百合花 ( 603823.SH ) 在去年 7 月终止了锂电池生产项目,光伏消费类产品生产商珈伟新能 ( 300317.SZ ) 在去年 2 月宣布锂电池制造项目停产,不再将锂电池生产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产能过剩周期将延续,企业如何逆势高歌?
国内锂电池市场供需失衡周期还会维持多久?这是很多投资者关注的话题。
当下,不管是上游锂盐还是中游的锂电池赛道,产能扩张仍未停歇。特别是锂电池方面,不只是头部企业,不少二三线厂商新建产能还在陆续落地,并且有很多项目仍处于建设中,预计未来几年将会持续释放,继续超出市场理性的范围。
浙商证券等多家市场机构预测,到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 1200GWh,但动力电池目前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了 4000GWh,规划产能远超市场所需产能。
如此背景下,2024 年动力电池市场内卷烈度可想而知将继续加大,残酷的价格战预计将会延续。零跑汽车 ( 09863.HK ) 副总裁曹力近期更是预测,称目前行业内磷酸铁锂电芯成本在 4 毛钱左右," 我们认为在今年会到 3 毛 2 到 3 毛 5 左右的区间 "。
影响锂电池价格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原材料成本。目前行业降价潮仍在进行中,对于正处于成本边缘的锂电池厂商来说,原材料降本有限,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降本才是重中之重。
而降本是一种能力,中创新航高级副总裁谢秋近日表示,降本战归根结底不是恶意的低价,而是要真正的把成本降下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盈利。
为降低锂电价格下行的压力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龙头厂商纷纷押注技术革新,以推动电池、材料、装备等环节技术创新和工艺升级。
在电池端,以 46 系大圆柱、长薄型刀片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电池逐渐起势,正构建出新的市场格局。在 46 系大圆柱方面,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企业均获得了实质性进展,马斯克也一直对大圆柱电池寄予厚望。亿纬锂能在去年 8 月表示,公司 46 系大圆柱电池拥有安全性能优势和更低的制造成本,取得未来 5 年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 472.31GWh。
中创新航去年 8 月发布了 " 顶流 " 圆柱电池,其表示,利用公司的化学材料体系创新," 顶流 " 圆柱电池可以做到 6C+ 快充的同时,电芯的能量密度达到了 300Wh/kg。
平安证券近日在研报中指,随着 46 系大圆柱产品良率稳步提升,预计 2024 年有望批量装车。
在长薄型刀片电池领域取得成果的企业是比亚迪 ( 01211.HK ) ( 002594.SZ ) 和蜂巢能源,它们均声称旗下刀片电池具有高性价比,以及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制造优势。
除此之外,一些锂电厂商不走 " 锂 " 路线,而是往钠离子电池、半固体电池、无钴电池、钴酸锂电池和多元复合电池等技术方向探索,并且已有企业在这些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当中,钠离子电池是最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新型动力电池之一。与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的的原材料资源更丰富,可突破资源瓶颈,且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寿命,因此在成本和可持续性方面具备优势。
进入 2024 年,钠锂离子电池已走向台前,站在聚光灯下。
1 月 4 日,比亚迪钠离子电池项目开工,计划年产能 30GWh;1 月 5 日,新能源汽车品牌江淮钇为正式向用户批量交付全球首款钠电池车,标志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迈出最重要的一步;1 月 6 日,宁德时代申请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及电池和用电装置。
不过,对比锂电池产品,钠离子电池价格优势尚不明显,原因在于当前供应链体系还没有建设好,成本下降曲线还未开始。
当前,政策亦在大力支持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给行业发展助力。中南大学教授唐有根去年 3 月认为,通过头部企业推动,钠离子电池预计未来 2-3 年可实现规模化成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