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专业户”焦晃,沉寂38年,却在61岁爆发,85岁终无遗憾
“皇帝专业户”焦晃,沉寂38年,却在61岁爆发,85岁终无遗憾
1955年,焦晃带着对戏剧的热爱,考入梦寐以求的上海戏剧学院。
这一年,天津一户知识分子家庭,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取名为陈道明。
陈道明的父亲是一名翻译官,他毕业于燕京大学。
那时候,陈道明家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儿子长大以后,会因为演康熙,成为家喻户晓的演员。他们更不会想到,儿子因为演康熙,经常被观众拿来跟前辈焦晃作比较。
01
1936年,焦晃出生于北京,他的父母也是知识分子。
父亲焦树藩,跟陈道明的父亲陈磊光是校友。
巧合的是,这两位在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外语有关。
焦晃的母亲,是一名普通教师,性格极其善良。
她从未因为什么事,跟别人红过脸,一次都没有。
此外,她还曾给过焦晃两次生命。
1937年,百姓笼罩在战争恐怖的气氛里,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法舒展,大部分选择举家出逃。
彼时,母亲便带上焦晃和两个姐姐,一起逃亡到重庆,投奔在中央银行供职的父亲。
他们自北而下,一路向南,途中坐过火车、马车,甚至是人力板车。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他们一家终于团聚了。
那时候重庆所发挥的作用,等同于首都。焦晃正是在那个时期,逐渐开始接触到了,他为之喜爱,并追随了一生的戏剧。
那时候,处在特殊时期的重庆,有不少话剧演出,每个单位有庆祝活动,都要有话剧表演。
焦晃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因为长相神气,普通话讲得好,被老师点名演话剧。
一个小孩子,演得却是一出大人的感情戏。因此,时间过去几十年,焦晃仍然记得那个剧本。
他并没想到,自己今后的人生,将与表演结缘。他更不会想到,因为演技不错,自己和于是之,被观众奉为话剧界的“南焦北于”。
抗战胜利后,焦晃一家从重庆去了上海。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一切又要从新开始。上中学的焦晃,即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02
有一次,老师让焦晃念一段课文。
因为对上海话不熟,他只能硬着头皮用北京话念,没想到教室里鸦雀无声。
等念完以后,所有人都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着他。
于是,普通话优于他人的焦晃,再次被老师选中去演话剧。
那之后,焦晃从一个整天只知道打弹珠的调皮鬼,一下子变得庄重起来了。
他彻底喜欢上了演戏。
初中毕业之后,因为表现得太好,学校想留下他继续参加戏剧组。
带着这份被认可的成就感,高中三年,焦晃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要考戏剧学院了。
那时候,他形体比较好,体育项目比较擅长。短跑和田径,达到了三级运动员的标准。
1955年,焦晃凭借良好的外形,以及不错的表演天赋,顺利考入了上戏。
上戏,一个记录了他4年难忘时光的地方;一个开启他人生通向艺术大门的地方。
那个年月不像现在,新生开学有一系列像军训一样的开学项目。焦晃要和他的同学一起,体验到基层学农学工的艰苦生活。
大四那年,焦晃在《上海急战》里演一个老战士,一切都要按照步兵操典进行。
有一次,天下起了雨。
四月份的天乍暖还寒,湿透的棉毛裤紧贴在身上,又潮又黏地砭着肌肤。
有一场打冲锋的戏,焦晃要提着枪跑六千米,奔跑中除了要保持好队形,还要营造氛围不停地大喊,虽然体能不错,但一场戏下来,也会累得不行。
到了拍《豹子关战斗》,要排练拼刺,那也要做到跟真的拼刺一样练。
几十年之后,焦晃仍然对当时的训练记忆犹新:
只要给我一根扁担,我便能发挥出当年的气势。
便犹如猛虎下山一般,杀气震天。
这就是他在上戏四年的所有。
经历了这四年,从懵懂变得成熟的焦晃,进入了上海青年话剧团。
因为舞台表现力特别强,焦晃很快便成为了舞台中央,最耀眼的那个人。
那时的他没有料到,伴随成功而来的,还有滚滚骂名。
03
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只要经历过的人,都会刻骨难忘。
焦晃在那10年间,一共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
此外,他还被下放到了农村改造。
期间,他事业遭受重创,有9年多无戏可演。
他的人生,好似进入了一片荒原。
经过了那年那月的煎熬,体格不错的焦晃真正体味到了何为“病来如山倒”。
他高烧不退,生命垂危,像一朵刚盛开,却又即将凋零枯萎的花。
他住进了医院,没有爱人的陪伴。
焦晃的母亲在疏散中到了上海,经常去医院看望儿子。
她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
她微笑着,不断鼓励着焦晃。
母亲的爱平凡而伟大,她用一点一滴的爱,让儿子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不知道是不是母亲的爱感动了上苍,还是因为别的,焦晃在重病之下挺了过来。
连他自己,都觉得这是个奇迹。
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活得生不如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75年。
这一年,备受打击的他,人瘦得有些脱形。
形象使然,他在影片《难忘的战斗》里,出演了反派角色刘副区长。电视机里一天到晚,都在放着这个片子。
母亲因为看不得儿子演不好的角色,所以那段时间她几乎不看电视。
由于塑造角色太成功,焦晃很长时间都不敢出门。
连邻居家的孩子,都在模仿他影片中的坏蛋形象。
2年之后,焦晃才算真正重回舞台。
他急于想把失去的10年补回来,因此在之后的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一直都在演戏。
虽然日子比较清淡,但只要站在舞台上,他便能找到属于他的那份快乐。
因为他知道,那份快乐是自己“最后的一个天地”。除此之外,他已无路可退。
04
1978年,23岁的陈道明,已经在天津人艺,跑了8年的龙套。
那时候,他绝不会想到,在剧组默默无名的他,将在几年后出演《末代皇帝》,一举夺得“金鹰奖”和“飞天奖”双料影帝。
而年长他近20岁的焦晃,则在主演话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在业内好评如潮。
他也由这部戏,认识了演员李媛媛。
当时,焦晃所在的话剧团,因为要拍一部话剧,苦于演员青黄不接,导演胡为民便请当时任教师的李媛媛代班。
这部话剧工作量大,拍摄时间长,让李媛媛不得不经常加班到晚上十点。
李媛媛不辞劳苦,焦晃也兢兢业业。
两个经常一起排练,每次练完都是深夜。
话剧面向观众以后,轰动一时。于是,这部备受青睐的剧,历时4个多月,一连演了40多场。
在朝夕相处中,单身的焦晃和李媛媛,很难不擦亮爱的火花。
然而,25岁的年龄差,最终还是成为了阻隔在他们中间,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
在李媛媛家人的反对声里,两人的恋情便不了了之了。
在感情世界中有过交集的两个人,在对碰之后又各自分飞,背对背朝着反方向渐行渐远。
此后,李媛媛与陈道明合作,在钱钟书名作改编的《围城》中,出演苏文纨一角。这部戏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2年,李媛媛因病与世长辞,好友陈道明现身葬礼,在与好友告别时掩面而涕。
那时,焦晃始终在舞台上,以他的方式展现着戏剧的魅力。
直到那一刻,他始终觉得,演戏不是为了名和利,所以乱七八糟的戏,无论给他多少钱,他也不会接。
他始终都不承认自己是影视界的人,他只做戏剧界的人。
1992年,坚持自我的焦晃退休了。可这之于焦晃而言,却并不意味地退场。
05
陈道明因为演方鸿渐,见到了钱钟书。
在没有铜臭,只有书香的钱老家里,他想到了自己小人得志的一面。
他自行惭秽,并为此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在家修身养性。
直到多年之后,受王中军邀请,陈道明才在影片《我的1919》里出演顾维钧,再夺“金鸡奖影帝”回归大众视野。
此时的焦晃,稳健地走在艺路上。他可以不出名,但塑造的角色,必是经典。
1997年,导演胡玫拍二月河改编的《雍正王朝》。
这部戏还没拍,就遇到了选角的难题。
总制片刘文武比较中意焦晃,但焦晃想都没想,直接以“不演剃光头说现代话的清宫剧”为由,给拒绝掉了。
但刘文武和胡玫多了个心眼,在道别前把剧本硬塞给了焦晃。
焦晃翻完了剧本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直接跑到了剧组报到,并拍着胸脯预言:
“《雍正王朝》将是我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上乘之作。”
没想到,焦晃预言成真,这部剧真火了,他也跟着火了。他23岁毕业开始演话剧,到61岁爆红,整整沉寂了38年。
当然,焦晃版的康熙,之所以被观众认可,与他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演好角色,他准备了万字文案。
刘文武规定,不许演员自行改词,且演员走位,都有严格要求。
即便对有着几十年舞台经验的焦晃,这些要求也是一个极大挑战。
但焦晃准备充分,因此他被观众称为“爱新觉罗焦晃”,是名副其实。
焦晃不会想到,几年后开播的《康熙王朝》席卷而来,其收视率超越《雍正王朝》,连当时热播的《大宅门》也比之不及。
而陈道明在接这部戏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小插曲。
原定主角康熙,是姜文来演,结果姜文却以档期为由拒绝了。
就这样,陈道明拿到了康熙这个角色。为了演好康熙,陈道明也是下大功夫,搜集与康熙有关的各种资料,足不出户仔细研究剧本。
陈道明的付出,没有让他失望。自青年到晚年,陈道明把康熙皇帝的每一帧,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一版,同样被观众定义为最经典的康熙。
自此,有关于两人在演技方面的对比,一直都没有休止过。
有的观众说,焦晃的康熙最真实,因为他就是康熙。也有观众说,陈道明的康熙拿捏有度,演出了真正的帝王气概。
至于他们俩谁更好,只能交由观众来评判了。
06
坎坷半生,一束温暖和煦的光,终于照进了焦晃的感情世界里。
他的第三任妻子陈晓黎,是上海《文汇报》的资深文化记者。
婚后,他们同孕育了一个女儿,生活低调又不失幸福。
如今,85岁的焦晃,依旧活跃于舞台。
生活中,他不会为角色的事儿烦忧,反而因为与女儿的相处而苦恼。
平时,他极少和女儿聊天。这种父女之间缺少沟通的状态,被他称之为“代沟”。
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自己几十年的阅历,对她有所帮助。
这就是焦晃,一个对家庭负责的好男人,一个时时牵挂儿女的好父亲。
他更是一个无愧于舞台的好演员。
只有忠诚于演绎事业,才能担得起演员这个称号。
他做到了,因为他曾经说过:
戏剧是一面镜子,让人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了解生活。